1998年,筆者一家剛移居肯尼亞宣教,與鄭翱馬(Omar Djoeandy)傳道在同一個教會——內羅畢禮拜堂(Nairobi Chapel)事奉。我們一家搬進一個院子居住,第三天就被賊光 顧。翌日在警察局報案時,巧遇一對從中國四川來的夫婦,與翱 馬夫婦商量後,便開始了普通話家庭查經小組,後來增長成為 多個小組、團契,及後更成為兩家華人教會,有數百同胞信主。 翱馬是印尼土生華僑,舉家從印尼移民來悉尼,先唸小學和 中學,後在新南威爾斯大學唸醫科。以下是翱馬自述的傳奇人 生:
「在印尼的時候,我曾患上嚴重的骨髓感染。我對盤尼西林 (又稱青霉素或青黴素)沒有反應。後來感染擴散,醫生建議 爸媽為我截肢以挽救性命。我爸媽拒絕了,他們相信上帝會醫 治;上帝果然聽了我們的祈禱,我爸媽認識印尼軍部一位剛從 美國回來的外科醫生,他試用一種更高層次的盤尼西林;結果 我的感染受到控制而慢慢地痊癒了。」
「我第一次踏足澳洲時是1971年,當時澳洲並非多元文化, 『白澳政策』歡迎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移民來澳。那年頭 我才10歲,不懂英語,住在悉尼最『白』的地方——修打蘭郡 (Sutherland Shire)。在小學和高中的第 一年,我是全級唯一的非白人,在學校裡經 常被人欺負,在街上陌生人也會大叫我的 名字。而我的英語老師,也用我的印尼姓 ──Djoeandy作為串字遊戲來開玩笑。 「當年,電視上有一個日本摔角手叫『東 條』(Toj o),其他孩子便叫我『東條』。這 嘲笑深深傷害了我,我變得更加害羞和內 向。然而,我可以見證上帝的拯救和醫治, 最終把我從這深淵拉上來。慢慢的上帝提 醒我,即使我感到不同,有時甚至會感到 異常,但我卻是獨特的。事實上,上帝造每 個人都是獨特的。這種不被接納的痛苦, 卻使我對受欺壓和邊緣人尤為同情和敏 感。」
翱馬繼續說:「感謝主!我爸媽是虔誠的 基督徒,引導我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那 時我才11歲。約16歲時,我遇到了信仰的危 機,以為所有的宗教,均可以尋找到上帝。 但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說:『我 (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 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我開始知 道,假如所有宗教均能尋得上帝的話,就等 於指責耶穌基督說謊了;因為耶穌基督沒 有說過他是眾多選擇之一,而是唯一的途 徑。
最後,我頓悟所有宗教都是試圖尋找上 帝,就像跳得高高的想要抓到月亮一樣。 憑人的能力是沒有可能抓到的;人類不能 自救,也不能洗淨自己的罪,上帝差遣了他 的兒子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親自救 贖我們。耶穌基督已復活了,所以我知道我 敬拜一位活著的神。
「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道路、真理和 生命之後,我願意到上帝要我去的地方,作 傳福音的使者。我選擇在新南威爾斯大學 唸醫科,倘若日後上帝要我去封閉的國家 傳福音,我也願意去。」
「1979年,我開始在新南威爾斯大學唸醫科,遇到很多亞洲 人,經歷到更多跨文化衝擊。上帝開我的眼睛,讓我看見他們需 要耶穌基督,上帝給我勇氣向他們做見證。在我醫科畢業前, 我有四個月在尼日利亞的『國際事工差會(Serving in Mission Australia) 』[以下簡稱SIM]的福音醫院實習,確認了上帝要 我到非洲的呼召。
「上帝要我去非洲的信念不斷增強,直至1986年,我開始想: 『假如在非洲讀神學,一方面可以學習《聖經》,同時可以了解 非洲的文化,亦可以認識非洲朋友,更有跨文化的導師指引。』 於是,我毅然申請到肯尼亞的內羅畢福音研究院 (N a ir o b i Evangelical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現改名為『非 洲國際大學』(Afric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唸神學。」 * 非洲的趣事與韻事
「在非洲期間,我曾遇到一些趣事。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學去 了一個收費低廉的野生動物園露營。在破曉時分,我們被一群 大象吵醒。我們希望拍得一幅大象特寫,但我們只有35毫米鏡 頭的照相機,所以我們必需走近大象一些。當我們慢慢朝牠們 走過去的時候,突然被其中一頭大象發覺了,牠轉身全力奔向 我們。在此給你一個救命的提示,假如你被大象追逐的時候, 你不需要跑得比大象快,只要走相反的方向來迷惑那大象,或 跑得比你的朋友更快就是了。」
其實,翱馬除了被大象追逐之外,還追到一個女孩子。
翱馬笑著說:「呵呵!1989年,當我在肯尼亞就讀的時候,我 邂逅了一位美國女孩————琦(K a y)。她來參加SI M短期宣教 工作,火速地,我們成為好朋友。我被她吸引而追求她,於是我 們在翌年訂婚和結婚。她生長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是一位高 中數學老師,也在『內羅畢福音研究院』神學畢業。為 了琦的澳洲公民身分,我們於1993-1997年回悉尼,還誕 下了兩個孩子————艾力(E ri c,1993出生)和拉結 (Rachel,1995出生),在這段時間,我則行醫並擔任澳 洲SIM的理事。」
1998年,翱馬舉家回到肯尼亞。他回憶說:「我們加 入了神學院時的室友——奧斯卡(Oscar Muriru)傳道 的教會,就是『內羅畢禮拜堂』。奧斯卡傳道自1991年開 始,帶領一個人數下降到20多人的獨立教會。往後的20 多年,該教會火速增長到現在超過3,000多人,植了26個 分堂,這訓練了我的勇氣、領導力、講道、智慧、發展和 輔導的能力。」
「在肯尼亞,給了我很多新奇的嘗試。我第一次應邀 作電台節目嘉賓,很快又再次被邀請,後來又接受了電 視節目訪問。我與這個電台節目主播成為好友,後來更 填補了她的位置作為客席主播,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主 題和邀請嘉賓,倒是一件樂事。
「後來為『內羅畢禮拜堂』建堂籌款,我有感將我的 講道系列《再寫成功的定義(Redefining Success)》編 寫成書。在推出的當天已售出了超過200本,結果在肯尼 亞印刷了24,500本。」
翱馬在肯尼亞不但有豐富的事奉經歷,還誕下了第三 個小孩司提凡(Stephen)。2004年他們一家回流澳洲。 翱馬說:
「如今,我太太在附近的《聖經》學院做輔導,兼教 『輔導學』。我們喜歡一起到海邊或叢林漫步、划船、 喝咖啡和看電影。大兒子艾力剛在悉尼大學升讀第三 年;次女拉結現已入讀大學第一年;幼子司提凡升讀第 十級。」
當他被問及:「你曾說過:跟隨耶穌基督是一種冒險, 艱難而且會有犧牲。又叫我們重寫成功的定義,其中包 括過簡樸生活而不是活得富裕。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有這個倡議 呢?」
翱馬回答:「回想在1986年,我第一次去非洲唸神學之前,我 的朋友在悉尼一所高級酒店,為我安排了一個告別的『巧克力 餐會』。享受了巧克力的甜品之後,我需要往洗手間,通過一個 大廳,在那裡正舉行醫學研討會議。在洗手間,有兩名醫生走 了進來,還在討論會議上的議題。
「他們的談話,引發了我的想法:『你可以享受這樣的生活, 因為在澳洲行醫,你很快就會被人邀請參加這樣的會議,你自 己也有經濟條件去高級酒店度假,享受這樣的生活。而你現在 放棄了,為什麼呢?值得嗎?』」
「我想過這個問題:『值得嗎?』過了一會兒,我知道這是一 個錯誤的提問。我放棄了這生活並非為了一個宗教、某種原因 或一個機構。我放棄是為了耶穌基督!然後我遇見一個難得的 經歷——就像主耶穌基督進入了洗手間問我,『翱馬,我值得 你為我捨棄這麼多嗎?』耶穌基督的出現就像真的一樣,我幾 乎大聲哭起來:『是的,耶穌基督!你是值得的,甚至比這些更 值得,因為你為我而死!』 」
翱馬本是醫生,但現在出任一個宣教差會的總監,因為他希 望各處的人,都能知道耶穌基督愛他們,為他們罪受死,又復活 了。如果他們相信耶穌基督,他們將能夠經歷到蒙寬恕,得到 真正的生命和敬拜這位配受敬拜的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配受 世界各民族所敬拜的!盼望各位讀者,也能到你家附近的基督 教會去參加活動,認識這位耶穌基督!
奇異恩典
從水中經過從火中行過
一位華裔醫生的非洲歷奇—訪問鄭翱馬醫生—
鄧萃雯努力經營愛的工程
專題 • 社區迴響 • 天倫樂 • 親子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佳美腳蹤 • 教會消息 • 生命的旋律 • 藍山集 • 世界遊蹤 • 健康寶鑒 • 美味人生 • 繽紛世界 • 小說精華 • 國際時事 • 生活資訊 • 愛心匯點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