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動蕩、環境失控帶來人們焦慮、恐慌、不安,您是否知道有讓心靈平靜安穩的秘訣? 健康

新冠疫情持續,全球抗疫快將進入第三年,儘管疫苗帶來曙光,人類社會仍然活在疾病和死亡威脅的陰霾下。

疫情裡,心理輔導服務裡的焦慮症和抑鬱症個案冒升。焦慮症患者通常把還未發生的事過分地放大,以至於感覺自己應付不來而產生的恐懼感,最常見的有社交焦慮、強迫症和恐慌症。社交焦慮是懼怕自己的行為或表現會使自己難堪而出現的緊張情緒,並且逃避社交行為。強迫症患者想停止卻無法擺脫自身強迫的觀念與行為,例如重複誇張頻繁的清潔或檢查行為。恐慌症患者會突發性出現呼吸急速丶心悸丶冒汗或胸口痛等病徵,常誤以為心臟病發,經醫生診斷後並非是身體的實質性問題,而轉介來心理輔導。

心理學研究上發現,人的行為表現不是直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透過我們的思想認知而作出的情緒行為反應。所以,雖然兩個人面對同一處境,但是因解讀處境的想法不同,情緒反應和行為也會有差異,因此,要紓緩外界環境給予我們的壓力,或者減低我們對它的恐懼感,可以從我們的思想上作出調整。

能夠在負面環境裡保持正向思想(Positive Thinking),是一種能力。首先,要把我們關注的焦點放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而非我們不能控制的負面環境上。我們不能控制的環境,如疫情的發展、超市有沒有足夠的食物或廁紙、別人的眼光、態度和評價等,把它們移放在旁邊,要留意但不是定睛的焦點,不要被不能控制的事情操控我們的心情,要專注的是可以控制的事情,例如安排好每天有規律的作息生活程序、做運動、減少接收負面的新聞和資訊,多與家人溝通等,才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努力。正向思想是幫助我們專注可以改善的地方,而非為不能控制的事情擔憂。

要紓緩疫情對我們精神的壓力,自我照顧不容忽視。重視自我照顧,並不是自私的行為,就如在飛機上的安全演習提示:當飛機出現故障、氧氣罩掉下來時,首先要自己先戴好氧氣罩,才幫助同行的孩子。如果自己有問題,哪有力量幫助身邊所愛的人呢?

如何自我照顧?首先,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形態,有充足的睡眠,鍛煉有意志力放下手機,早眠早起,有規律的作息,每天堅持做運動或者散步,運動能提高我們腦子裡的安多酚(Endorphin)和多巴胺(Dopamine),給我們愉悅及正面的感覺;活在當下,把還未發生卻擔憂的事情推開,《聖經‧馬太福音》六章34節:「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保持生活中的小樂趣,如聽音樂、下棋、茗茶、做點心等;與朋友彼此有社交支持;有幽默感,幫助我們鬆弛緊張情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靈裡的需要——現今世界的政局動盪、社會秩序與環境的失控,不斷增加我們對前景的不安,反觀大自然運行有序,日與夜照舊輪替、潮汐漲退丶月圓月朔丶四季恆穩如常,宇宙的主宰仍在掌控,生命與祂結連,每天讓自己有安靜默想禱告的時間,心靈的平靜安穩是我們最大的抗疫力量。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 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疫情不慌 減壓有方|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