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暑假,我和兩個幼兒隨著外子來美國加州進修。有三年時間住在瀕臨舊金山海灣、幽靜、四季如春,自由的小城——柏克萊。
主日到教會會經過一個廣場,很多車子一早載著貨品停在那裡,擺在地上賣,這是所謂的「跳蚤市場」。那是地鐵站的停車場,週末用來做小買賣,有人批發一些便宜的生活用品,有人是把家裡多餘的物品拿出來賣,美國人淘舊換新速度快,雖然用過,但看來還很新。我們30元買到一台黑白電視機,給孩子看類似「芝麻街」教育影片,增進孩子語文能力。
有一天,我帶著兩個兒子經過一間商店,從玻璃窗看進去,掛滿衣服,好奇進去看,每件T-shirt都是25-50 Cents左右,這麼便宜?!那時我還沒有覺察是二手貨。還有傢俱、鞋子、檯燈、碗盤……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基督教救世軍」二手貨店——有人捐獻家裡不用的東西給救世軍,所得用來做慈善工作。
我們住在柏克萊大學學生家庭宿舍對面,偶而我會帶兩個兒子到那裡的遊樂場(Play Ground),有人告訴我說這裡有個小房間,有小孩子的玩具、衣服、簡單傢俱,如果有合適使用的就可以隨意拿。學校這樣設計真好,學生幾年就畢業,很多東西可以留給後人使用,特別從海外來的留學生,多半靠獎學金過活,省去開銷又物盡其用。
用慣二手貨,回到台灣,我也開始找二手貨店,台灣這種店不多,就是找到也很失望,因為多半的東西都很舊。我想這也是東、西文化的差異,華人普遍節省,沒有用到壞怎捨得換?
1990年,外子受聘來紐約牧會。一進到教會為我們預備的房子,除了床鋪及其上的東西全新之外,其他的沙發、餐桌、書桌……看得出來,都是二手的,但讓你感覺很新,而且每樣東西背後蘊藏著教會會友的愛心,這些東西跟著我們27年,直到退休。
我家每週姊妹查經班後聚餐,有一次吃水餃,老牧師也來,他說:「鍋子太小了,下次我找一個大的給妳。」幾天後,他真的拿個大鍋子來,在他家附近美國人教會二手貨小店買的。雖然是二手的,但我感受到他的心真的在意我的需要,用它時,就想到老牧師。
第一年冬天,老牧師拿了一件風衣披在外子身上,合身又溫暖,再次感受他為父之心的細膩。老牧師是二手貨的粉絲,到哪裡他都會去找二手貨店。他們家牆壁上排滿古典的陶瓷杯子,每次他會用不同的杯子招待我們喝茶,古董的陶瓷杯配上濃濃的台灣茶,特別有風味。從老牧師的身上,我體會到他老人家的節省、用心和照顧後輩,他也不是隨便買的,對舊貨很有眼光。
有時到外州休假,我們也會去找當地的二手貨店或跳蚤市場。常有教會朋友來我們家聚餐,他們看到我們家的杯盤,不相信那些是來自二手貨店。
美國人消費文化蠻特別,每到節期商家大減價,大家就大採購,特別是廚房用品或者衣服之類的東西,所以東西常常換新。但他們不會囤積在家裡,每到換季就整理出來捐獻給二手貨店,當我們購買這些東西,不也有份於他們的慈善事業?我很欣賞這種「分享」的文化。
今天北美華人經濟環境改善很多,給孩子的玩具、衣服、娃娃車……都是名牌的,這些東西幾年就用不上了;大人衣櫥裡也掛滿很多不穿衣服,還很新,捨不得丟,但也不好意思送人,因為華人文化不習慣用別人用過的東西。我覺得今天華人教會可以學習「分享」,如果教會空間夠大,是否有房間用來存放弟兄姊妹捐獻的玩具、衣物或用品?任由合適的人或需要的人取拿。正如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裡說的:「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哥林多後書》八章12、14節)美國「二手貨店」這種「分享」文化,不就是《聖經》教導我們的「教會生活」嗎?
「給」與「取」的祝福|蘇傅麗秀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