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奴訴與:奴是良人婦,為兒 夫相耽誤。一向赴選及第,未歸鄉 故。饑荒喪了,喪了親舅姑,我造 墳墓……今來尋夫。」
舞台上的趙五娘,撥弄琵琶,淒涼泣訴;縱使鐵石心 腸,也為之動容。很多的戲劇,是由小說搬上舞台,但 《琵琶記》,卻是由戲劇成為小說。據說《琵琶記》的 原創《趙貞女》,自宋光宗年間已流行市井,陸游的《小 舟遊近村舍步歸》詩道:「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 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可見當 時已有「趙貞女、蔡二郎」的故事。
蔡邕字伯喈,是漢朝末年的大儒,也就是蔡文姬的父 親。史稱「蔡邕三世同居,父子同朝。」又稱「蔡邕至 孝,侍母病不解衣,廬母墓致瑞。」但《趙貞女》的戲 文,卻把他說成「棄親不顧、拋妻再娶」,最後還遭「雷 殛天報」。怪不得陸游為他抱不平。
究竟編曲者為何張冠李戴,無端誣衊前賢?這大概與 杜撰《達文西密碼》的人相似,同是罔顧道德,要利用 「名人效應」,達成利己的目的。幸而公義的上帝說: 「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要不然多少義夫節 婦,將蒙受不白之冤。
元末明初的永嘉才子高明(字則成),有意為蔡邕「平 反」。他在從宦十餘年後,退居櫟社創作《琵琶記》, 劇情雖沿襲了《趙貞女》的脈絡,但在人物塑造上卻改 轅換轍,讓蔡邕在「三被強」的無奈下,陷入了道義和 富貴的心靈角力,最終鼓起勇氣,掙脫了名枷利鎖的羈 絆,以「全忠全孝」、「一門旌表」為結局。
雖然《琵琶記》並非蔡伯喈的正史,但人物性格與「原 型」接近得多。《琵琶記》言詞清麗典雅,人物刻劃入 微,明太祖愛如珍寶,常命優伶御前演出。它不但是南 曲之首,更被稱為「第七才子書」。明朝詩人徐渭評曰: 「用清麗之詞,一洗作者之陋,於是村坊小伎,進與古 法部相參,卓乎不可及已。」可見《琵琶記》有超卓的 藝術成就。
《琵琶記》的情節雙線發展。一 是蔡伯喈「被親強來赴選場;被君 強官為議郎;被迫婚強效鸞凰。」 雖然享受「黃金屋、顏如玉」,卻不斷被良心控訴: 「嘆雙親把兒指望,教兒讀古聖文章。我會讀書的, 倒把親撇漾;不識字的,倒得終養……畢竟是文章誤我, 我誤爹娘。」
可見學道卻不行道,比妄然無知者更不如。另一方面, 趙五娘婚後兩月,丈夫遠赴京師,三年音訊渺茫;又遇 饑荒之年,衣飾典盡當絕,讓翁姑吃米糧,自己以糟糠 充饑。翁姑死後,她賣髮營葬,親築塋墓,最後受鄰舍 張公鼓勵,萬里尋夫。
當蔡伯喈的新人遇見趙五娘,劇情雙線交匯,激起了 夫妻相會、辭官守孝的高潮。作者高明曾說:「不關風 化體,縱好也徒然。」《琵琶記》透過曲折的故事,達 到表彰「子孝妻賢」的目的;在元朝蹂躪中國文化80 多年後,對重新倡導傳統道德很有影響。
其他小說精華文章
2014年10月內容
專題 • 社區迴響 • 天倫樂 • 親子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佳美腳蹤 • 教會消息 • 藍山集 • 澳紐風情 • 健康寶鑒 • 美味人生 • 繽紛世界 • 小說精華 • 雲彩集 • 國際時事 • 生活資訊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