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嘗試為上帝作大事──改變印度的威廉克里 2024年8月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人口於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國土面積排行第七,經濟潛力優厚,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印度的發展,與來自歐洲的宣教士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一位是被稱為「現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n Carey)。

自幼好學 有使命感

1761年,威廉克理生於英國,家境清貧。父親本為織布匠,勤奮自學,後成為教區小學校長。威廉自幼好學,承傳了父親自學的精神,除了對數學有興趣外,更自學拉丁文,語文天賦甚高。14歲時,他被父親送往附近鞋店當學徒。工餘,威廉仔細閱讀師傅的藏書,又從另一位織布匠學希臘文,後來更涉足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歐洲現代語文。他參加教會聚會,漸漸明白《聖經》真理,認罪悔改。

鞋店師傅不幸染病猝然逝世,遺孀表弟接管生意。1781年,威廉與新店主的妻妹多莉(Dolly Plackett)結婚,生活簡樸而快樂。威廉受浸加入浸信會,更成為甚受歡迎的講員。威廉一度病重,險些死去。病後,威廉晚上在鞋店教導學生;鞋店架上陳列書籍,壁上掛着世界地圖,朋友們戲稱鞋店為「克理學院」。

威廉越讀《聖經》,越感「大使命」的重要,把福音真光帶到黑暗的想法不斷增強。1787年,威廉被按立成為牧師。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資出版小冊子,推動關注全世界的福音事工,不久亦正式成立「浸信會宣教協會(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1792年5月30日,威廉發表一篇劃時代的信息,其中一句「期望上帝會作大事、嘗試為上帝作大事」,廣被傳誦。

翻譯聖經 44種譯本

1793年6月13日,威廉克理一家乘船赴印度加爾各答,同船有曾居住印度五年的多馬醫生。多莉起先拒絕到印度,但經多馬醫生的勸告,加上妹妹凱蒂答應同行,協助照顧四名兒女,最後作出改變。航行遇上風暴,繞過好望角,抵達加爾各答時已是六個月後了。

初抵印度的生活,充滿挑戰。在多馬醫生的引薦下,威廉在東印度公司工作,生活漸趨穩定。威廉有充足時間學習孟加拉文,並着手翻譯《聖經》。因家中園子很大,威廉搜集不同的植物進行研究及記錄。這也是20多年後成立「印度農業園藝社」的基礎,對印度的農業發展有一定影響。

可是,悲劇突然臨到。年僅五歲的兒子彼得染上霍亂,不治離世。原本已經有適應困難的多莉,承受不起打擊,漸漸出現精神問題,最後甚至需要有人日夜看守。在這樣的環境下,威廉仍然進行翻譯《聖經》工作,並開始學習梵文,作為了解其他印度語文的基礎。終其一生,他翻譯了超過30種語文的《聖經》版本,加上合譯的,使印度共有44種《聖經》譯本。威廉也把一些優秀的印度文學作品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

關心社會 提出改革

1800年12月,第一位印度信徒接受浸禮。1802年,威廉為第一位婆羅門階級的印度人施浸,是福音進入不同階層的里程碑。威廉傳揚福音的策略是整全性的,他不單鼓勵印度信徒向自己同胞分享信仰,更關心社會文化,勇於提出改革。威廉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廠、造紙廠,對福音的推廣及知識的傳播,有莫大的影響。他首創的醫療宣教(針對被人遺棄的痳瘋病人)、儲蓄銀行(針對當地盛行的高利貸)、女童學校、孟加拉文報紙,都為印度社會帶來莫大的貢獻。

印度傳統中,有把寡婦燒死殉葬的習俗,稱為「蘇替(Suttee)」。威廉親眼見過後,深惡痛絕,毅然採取行動。他搜集數據,得悉單在加爾各答及附近30哩範圍內一年被活活燒死的寡婦竟有438名之多。威廉四出奔走,宣傳聯絡,發出改革的呼聲。1829年,因為威廉的推動,印度政府正式立法禁止「蘇替」。

1834年6月9日,威廉克理於印度的塞蘭坡逝世;他服事了印度41年,從未再返英國。威廉克理沒有顯赫家世,甚至沒有完善的正規教育,但憑信心,努力不懈,在人生不同階段,忠誠回應上帝的呼召。威廉克理的事蹟,激發不少年輕信徒,投身宣教行列。但他的影響不限於《聖經》翻譯、建立教會等宣教範圍,對印度的教育、醫療、印刷、農業等不同領域,都帶來劃時代的改變。

《聖經》中的福音,關心人的整全生命,主耶穌在世上時不單傳講福音,也醫治疾病,教導群眾。上帝就是愛,而愛不是單掛在嘴邊的空話,是展現在行為和誠實上。威廉克理的一生,把這愛的福音活現出來。親愛的朋友,你也願意接受這福音,活出這福音嗎?請用本版決志表,與我們聯絡。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