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沒有人喜歡吃苦。每個人都想要避開苦難。一個人即使避不開苦難,也不會說自己願意吃苦,更不會說自己會因吃苦而快樂。但實際上,吃苦不一定會不快樂。反而越不吃苦,可能會讓人越不快樂。舉個例子:經歷過二戰的人們,人口統計學家稱為The Greatest Generation(「最偉大的世代」),因為他們經過戰亂,吃過苦,人生經過歷練,培養出許多高尚的情操,所以叫做「最偉大的世代」。下一個重要的世代叫Baby Boomer(「嬰兒潮」)。這個世代是戰後重建的時候,物質缺乏,多數人生在貧窮之中。嬰兒潮之後,有Y世代和Z世代,基本上是在安逸當中出生成長;這時工業科技發達,也沒有戰亂。
請問,以上三個世代當中,哪個世代的人最不快樂?答案是越後期的,越舒服的,越不快樂。現在的社會豐衣足食,諸事便利;但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因為情緒問題去看醫生、吃藥的比例,是總人口的1/4(這是疫情前的數字,現在可能更多)。反觀二戰時代的人,雖然生活艱苦,但得心理病的人相對來講卻是寥寥可數。在越舒適的環境裡,人們反而越不開心。越少吃苦,反而讓人心裡更苦。
保羅為福音的緣故,吃了許多苦。然而他卻說自己是快樂的:「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歌羅西書》一章24節)保羅如何因受苦而歡樂?有一個原因:保羅是「為你們」受苦:保羅的受苦是為了他人的好處,因此他感到快樂。保羅的受苦不是「苦修主義」:苦修主義是為了受苦而受苦,為了自己修成正果而受苦。這種受苦不會讓人快樂。保羅的受苦是「愛的犧牲」:為了信徒的好處,他願意犧牲自己,讓他們得到福音。這讓他感到快樂。
最近有一個很貼切的例子。近期以色列人被哈馬斯恐怖襲擊,政府不用強行徵招民兵,男人女人自動自發地投身戰場,甚至還有很多在海外的以色列人回國加入戰爭,為什麼?因為他們愛他們的國家,愛他們的同胞,愛他們的民族。戰爭雖然殘酷,要受苦,甚至要失去生命,但是他們認為值得,他們也欣然接受。這是愛的犧牲。保羅也是同樣為了愛而作出犧牲,所以他感到歡樂。
保羅感到歡樂,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他完成了神交託給他的職分。在《歌羅西書》一章25節,保羅又說:「我照神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這裡翻譯的「職分」,原文是「管家」的意思。什麼是管家?管家就是你被「託付」管理一個家。你有責任權柄,可以管家裡的任何事,但你沒有「所有權」。約瑟在波提乏的家裡當管家。管家需要有權柄,而他也運用他的權柄,把家裡打理得好好的,但約瑟沒有這個家的「所有權」。所以當波提乏的太太勾引他的時候,他說:「看哪,在這家裡沒有比我大的,他沒有留下一樣不交給我,只留下了你,因為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管家雖有權柄,卻不能為所欲為,因為他最後要交賬。約瑟、摩西、保羅皆是如此。
總結來說,《歌羅西書》讓我們看見,保羅歡樂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為愛犧牲」和「做好管家」。一個是跟人的橫向關係,一個是跟神的縱向關係。從橫向關係來說,耶穌為愛我們,曾經做出最大的犧牲,祂降世為人,又自願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架上;這帶給他極大的喜樂。《希伯來書》十二章說:耶穌「因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同樣的,我們為了他人得救恩,若也能犧牲一些時間、金錢、體力,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喜樂。從縱向關係來說,我們的喜樂,可以來自於做好神的管家。好像《彼得前書》所說:「個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喜樂不是一種毫無來由的感受,歡樂是「為愛犧牲」、「做好管家」的副產品。為愛犧牲、做好管家,不一定讓我們感到舒服,但會讓我們喜樂。
張仲騏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