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亞離世時只有33歲,與戴德生結婚12年餘。直到最後,他們的愛依然堅強 專題:愛在他鄉

眾所週知,戴德生(J. Hudson Taylor)是宣教巨人,他所創立的中國內地會(CIM),曾差派800多位宣教士到中國,建立了125所學校,300多個佈道工場,培養了500多位中國宣教同工。他傳奇的一生,為人津津樂道;他與妻子瑪莉亞(Maria Dyer)的戀愛故事,更令人蕩氣迴腸。

瑪莉亞是宣教士的後裔,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出生;六歲時父母先後在檳城逝世,她和哥哥姊姊被送回英國,由舅父舅母撫養。1852年,在接受良好教育和靈性栽培後,15歲的她跟隨柯達斯女士(Ms. Aldersey)到中國寧波市創辦女子學校。瑪莉亞聰明伶俐,短短數月已說得一口流利寧波話,很快就成為柯達斯的得力助手。

三年後,人們形容瑪莉亞:「活潑、機智和聰明,一個非常誘人的少女。她淺棕色的秀髮、苗條的身段,為她增添了幾分嫵媚;像她那樣受過高等教育,又彈得一手好鋼琴的女士,實在不可多得!」

這一時期,戴德生剛好住在寧波,和瑪麗亞在很多場合都有機會見面,由此漸生情愫。很快他就認定,她就是夢寐以求的終生伴侶,但柯達斯認為戴德生沒有差會支持,又缺乏學歷,而且穿著漢服,「行為古怪」,堅決反對他們交往。

然而瑪莉亞看到的,是上帝清楚的帶領,她願意不顧一切維繫這段戀情。最後,瑪麗亞得到監護人──舅父的首肯,於1858年與戴德生成親。他們珍惜彼此的親密關係,浪漫的愛情從未消失。在宣教工場上,瑪麗亞成為戴德生的伙伴。她專門做婦女工作,他從事醫療宣教,同心竭力傳揚福音,教會人數迅速增長。

由於兩年多不懈工作,戴德生健康狀況惡化,他們只好回到英國倫敦休養。在這期間,戴德生完成了醫科學位,並由瑪莉亞筆錄,寫成了CIM的「奠基石」──《中國的屬靈需要和訴求(China’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在CIM建立過程中,瑪麗亞傾力支持:「她的手為他而寫,她的鼓勵增強了他的信心,她的祈禱推動了整個事工,她的實踐經驗和愛心,使她成為CIM之母。」

1866年,戴德生帶領第一批CIM宣教士,途經上海到杭州定居。他們換上中國服飾,馬上「落地生根」,與中國人分享耶穌基督的救恩。他們開辦了附設藥房的診所、一所禮拜堂,進行服務和傳教工作。瑪麗亞開辦了「女子工業學校」,在教導婦女從事縫紉工作之餘分享福音,很多婦女因此成為CIM最早受洗的人。

這樣的宣教模式很快發展到其他省份。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工作日趨繁重,由於精力過度透支,瑪莉亞的健康每況愈下。1870年夏天,瑪莉亞因霍亂逝世。彌留之際,戴德生對她說:「親愛的,妳知道妳快死了嗎?」她說:「我很抱歉,親愛的。10多年來,我的靈魂與救主之間沒有陰雲阻隔,我很高興去找祂。我抱歉的是,在這個時候讓您獨自一人。」

瑪莉亞離世時只有33歲,與戴德生結婚12年餘。直到最後,他們的愛依然堅強,甚至充滿激情。他們倖存下來的三男一女,長大後繼續成為CIM的傳教士。

戴德生與瑪莉亞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