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誰掌管明天 澳洲 2025年02月

新的一年到了,我們中國人常說「新年新希望」、「除舊迎新」,表達出對於新一年的期待。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事業,相信我們心裡都有一幅藍圖,希望事情能照着我們所計劃所期待的去發展。但是我們的計劃有多少能如期實現?

人生多變化

名導演伍迪艾倫認為,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有80%不在我們的計劃裡面 (Eighty percent of life is just showing up)。年紀越長,我們也越會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很多計劃、期待的事情,不會按我們的心意成就。如同加拿大牧師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所說:「我們定意要去做的事,遠遠少過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人生大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因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因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

因着世上有這種不確定性,《聖經.雅各書》第五章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誇口,而要承認明天的未知性,並降服主的引導。這個教導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主後一世紀左右,很多猶太人開始經商,並小有成就。當他們生意越做越旺、越做越發達的時候,他們開始狂傲起來,覺得無往不利,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雅各提醒他們:「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

雅各要強調我們是人,不是神。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也不能掌握未來。近期得知有位在歐洲宣教的宣教士朋友,他的父親意外過世。原因是有一輛車子失控衝上人行道,正好撞到在其上行走的父親。聽見這類的事情,我們會感到難過,但卻不會感到意外。因為疾病、意外、死亡充斥着整個世界。隨時都有可能臨到,也必定會臨到世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家人、朋友。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不能曉得。我們只確定一件事,就是我們不確定明天會如何。

不為明天憂慮

雖然如此,耶穌叫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基督徒跟異教徒在這點上有決定性的不同。異教徒渴望能預知未來、掌握明天。這是出於他們對未來的未知、恐慌和惶恐。這就是為什麼異教徒會去算命、占卜、占星,甚至交鬼。因為他們對未來的焦慮,導致他們迫切要知道未來、掌握明天。基督徒卻不一樣。基督徒能坦然接受未知,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明天會如何,而是因為他們承認自己是有限的被造物,而明天掌握在神的手裡。耶穌基督自己在世上的時候,祂也要等候天父的時間 (參《馬可福音》 十三章32節)。我們更是如此。

在這裡我們要澄清一點。雅各叫我們不要張狂,但不是叫我們不做計劃。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雅各的意思是要我們什麼計劃都不做,就完全交在神的手裡。這是誤解了雅各。雅各不是要人不做計劃,他是要人不要誇口。我們要慎重地做計劃,但計劃完成之後,我們要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着。可以做這事,也可以做那事。」很多西方老一輩的基督徒,在提到未來的事情,總會加一句:「 Lord willing(主若願意)」,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箴言》 十六章說:「籤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33節)明白自己的有限,不代表不要做計劃,而是做完計劃之後,把結果留給神。

學會數算日子

不張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首先,是要能「數算自己的日子」,意思是要經常思想到自己的死亡。最近讀了一首詩,詩人說:「人生不是要學習應該怎麼活,而是應該學習怎麼死。」詩人說的很好,也很正確,我讀了之後很有同感。摩西在《詩篇》 九十篇12節跟神說,「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知道自己的有限短暫,就是得着了智慧。

在心理學裡面,死亡、病痛這些人生經歷有一個術語,叫做「邊界型體驗(Boundary Experience) 」。一個人如果體驗過生老病死,這會讓他更有領悟。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經歷大難不死、死蔭幽谷之後,經常會變得更成熟、更穩健、更有智慧。邊界型體驗,可以使人成熟。《傳道書》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七章2節上)指的就是同樣的事,我們不一定要經歷大難不死,但我們仍可以擁有邊界型體驗,就是要常數算自己的日子,知道自己有一天一定會離開世界。數算自己日子的生活,就是不張狂的生活。

記念造物主

此外,能夠不張狂的生活,是要記念造物主。《傳道書》 說:「你趁着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日子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十二章1節)我們在有限的年日,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記念造我們的主。

英國有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民族英雄,叫做納爾遜(Horatio Nelson)。他是18世紀的一位海軍將領,也是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剋星。納爾遜的爸爸是牧師,媽媽很早過世。他父親看他不是讀書人的料,做牧師大概不行,於是很小就送他去做水手,後來加入了海軍。納爾遜英勇非常。他受過幾次重傷,以現代的標準來看是重度殘障:他的右眼被碎片戳瞎,右手臂被炮彈打斷而截肢。然而他最偉大的功績竟是在這些意外發生之後。他最有名的一次戰役,是1798年的尼羅河戰役。這場戰役是英法戰爭的一個轉捩點。當時拿破崙抵達北非的亞利山太紥營,他的艦隊沿着海岸線停靠,砲口向外,要預防外侵。納爾遜發現法國艦隊之後,將皇家艦隊駛到法國艦隊跟海岸線的中間,然後緊急剎車,與外圍的艦隊一起炮轟法國艦隊。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技術。法國艦隊在裡外合攻之下被完全摧毀。拿破崙也自這次戰役之後一蹶不振。納爾遜非常敬畏神。大獲全勝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召聚所有士兵水手一起做禮拜,感謝神。他在聚會中把榮耀都歸給神。他說若不是有神庇佑,他們不可能獲得這樣的勝利。納爾遜的敬虔,顯示出一個不張狂的人生典範。

新的一年,祝願大家滿有從神而來的平安喜樂。不是因為知道明天如何,而是因為「我知誰掌管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