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拿俄米的愛 澳洲 2024年05月

談到「婆媳關係」,往往讓人想到關係緊張、頗具挑戰、很多摩擦等。的確,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子從小撫養長大,如今要跟另一位女子「分享」自己的兒子,這樣的張力,確實比較難以克服。若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要和顏悅色、彼此謙讓,可能更加困難。

因着婆媳關係的高難度,《聖經》中記載的拿俄米與她媳婦路得的故事(參《路得記》),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拿俄米是以色列人,她的先生叫以利米勒,有兩個兒子。因為以色列鬧饑荒,他們一家移民去了鄰國摩押,兩個兒子也娶了當地女子為妻。然而好景不長,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留下拿俄米和兩位媳婦:一個名叫俄珥巴,另一個名叫路得。

家裡沒了男人,這在當時是相當危急的情況。古時候的女子,沒有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只能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俄珥巴和路得成了寡婦,卻沒有兒子。但他們的老爸或許還在,加上年齡不大,回家之後還有再嫁的可能。但是拿俄米的情況就相當不妙──她喪夫失子,父母也已經不在,加上一把年紀,不可能再嫁,可以說是走到了絕路。她唯一的指望,就只剩兩位兒媳:俄珥巴和路得。

一般人遇到拿俄米這種情況,會不曉得如何是好。對俄珥巴和路得來說,拿俄米已經沒有太大價值,說難聽點,她只能算是一個拖油瓶。拿俄米自己也知道這點,因此她力勸她們回家改嫁:「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一章8-9節)兩位媳婦聽見這話的反應,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如果她們想離開這個家,聽見拿俄米這樣大方放人,應該是如釋重負,趕緊回去投靠父母。但她們並非如此,而是放聲大哭,無論如何不肯離開拿俄米。

《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拿俄米是怎麼跟她兩位媳婦相處的。但從她媳婦的真情流露,肯定拿俄米待她們極好。俄珥巴和路得是外邦女子,不懂神的律法,也僅有最粗淺的倫理道德。為何她們會如此放不下拿俄米?即便拿俄米已經一無所有,為何她們還願意跟隨她到天涯海角?答案只有一個:拿俄米的愛。

經文雖然簡短,卻充分表達出拿俄米的愛。拿俄米極力要求媳婦們離開,不是因為她不愛她們,反而是因為她太愛她們:「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一章13節)當拿俄米喪夫喪子、前途一片黯淡的時候,她首先掛念的,竟是她的兩位媳婦。

這種無私的態度,十分難得。馬丁路德說,當人遇到苦難的時候,容易變得「向內彎」:他朝思暮想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苦情,所有人都應當可憐我、關注我、關心我。拿俄米卻非如此。她在最痛苦的時候,關注的是她旁邊的人。

不但如此,拿俄米喪夫喪子,導致她相信自己是被咒詛的:「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她甚至要改名叫瑪拉(「苦」的意思)。她既然知道自己被神咒詛,就不願意見到媳婦跟她一起下到火坑,因此她把她們極力推開,免得她們受到牽連。

拿俄米這時的愛深刻且動人。然而她的愛,相信不只是這時候才出現。她在平時生活當中,在舉手投足間,就肯定散發出這種克己利人、無私的大愛。俄珥巴和路得之所以如此捨不得她,表示拿俄米是將這愛長期投放在她們的身上。

拿俄米的愛,實際上是耶穌之愛的影子。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盡痛苦的時候,祂掛念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祂在十字架上赦免了罪人、接納了強盜、安頓了母親。耶穌的愛超出人的想像,當神的咒詛傾倒在祂身上的時候,祂願意獨自承擔,卻把我們極力推開,使我們不致落入罪的火坑。

這種愛,是極度精彩的愛,也是極具感染力的愛。拿俄米身上也展現了這種愛,因此感染了路得,讓路得的生命,後來也散發基督之愛的馨香。我們讀《路得記》的時候,比較容易注意的是路得的愛。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路得的愛源自拿俄米,而拿俄米的愛源自基督。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