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起一位好同工,我們有許多共同點,只因出生在不同地域,成長時接觸的範疇有異,所學的觀點角度也就不同。不過,我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焦點,都願意以個人的背景和經驗,將耶穌基督介紹給還沒有認識祂的人。當年我們談話中,發覺她對俄國文學、音樂、藝術涉獵甚深。想到她,便從書櫃裡找出一本精裝厚重的書,尼古拉‧費欣的畫冊。費欣(Nicolai Fechin, 1881-1955),一位在美國聲名大噪的俄裔畫家,人生前40年在俄國韃靼家鄉喀山(Kazan)成長立業,後34年在美國成名。
費欣的油畫筆觸狂傲不拘,肖像畫人物的眼睛特別傳神。畫家帶着韃靼人血統的豪邁,粗中有細,細中有迷霧般的神秘感;他的肖像畫展現強烈的戲劇效果,令觀畫者望着畫作,非要凝視片刻才可罷休,彷彿與畫中人物,進行一場心靈和情感的交流。這是費欣的功力和天份,然而天才卻是命運多舛的,不過,冥冥之中有一條軌跡,特別為他存留,考驗着他如何連線永恆,和永恆之主。他說過,「四歲的時候上帝救了我,從此我的創作,我的一生,都是祂在帶領。」
由於費欣的父親是雕刻家,他在雕刻上也有相當的基礎。青少年時期的費欣,在聖彼得堡的藝術學院表現出色,獲得資助,到西伯利亞一遊,從此愛上了兩樣屬於俄國的民族特色:一是寬闊無圻、氣候幻變的西伯利亞大草原,另一是少數民族的服裝、文化和圖像。這兩樣喜好,一直尾隨成年後的尼古拉,使他在油畫上,都專注在這兩個主題。
費欣29歲那一年,有機會到美國參展,認識了一些畫商,為他推銷畫作。短暫的停留後,尼古拉回到祖國,直到將近40歲時,因一場家鄉的大饑荒,有兩百萬人歿,美國朋友們便以難民身分,申請他和全家來美國定居,於是費欣一家在紐約落腳。
兩年後,他患上肺癆,被迫離開氣候潮濕的東岸,遷移到新墨西哥州的Taos。這是一段費欣順遂的時期,他和妻子買進一棟具備印地安特色的土壤房(Adobe),以賣畫的收益,又擴建了幾個房間,用自己雕刻的傢俱和窗櫺裝飾,結合俄國和印地安風采。期間,他很多產,畫了許多當地的風景畫和原住民肖像。肺癆這場當時沒有解藥的慢性病,卻成了費欣化妝的祝福。
不幸的是,十年後他和妻子離異,再次搬遷。這一次到南加州的聖摩尼卡(Santa Monica)興建畫室,也以教畫維生。女兒Eya出嫁前一直陪伴他,照顧他生活飲食。死後女兒將遺體遷回祖墳,漂泊的落葉終究歸根。他在新墨西哥的土壤屋,後來成為博物館,受到國家級的保護,而在聖摩尼卡的畫室,也交給一位俄裔畫家,直到這位畫家也離世為止。
費欣心中始終懷着對家鄉的思念,與許多美國的俄裔藝術家一樣,如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鋼琴家霍洛維茨(Horowitz)、魯賓斯坦(Rubenstein)一樣,一直以自己的民族本色創作,畢竟人無法抹滅自己身上的血緣及其獨特性。
確實,人無須羨慕其他族裔人種膚色或文化,所有的人都是上主所造,祂當作兒子女兒般來疼愛,而且祂知道誰是倚靠祂的人,會在急難時對他們施予援救:「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那鴻書》一章7節)
費欣:命運的軌跡|理泰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