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用恐嚇來管教孩子,可能給孩子留下不安全的陰影,對他們說“我仍然愛你”還有用嗎? 家庭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是一種感覺穩定、放心的心理狀態。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容易恐懼,產生焦慮,常常有危機感和不容易信任別人,對身心的健康和人際關係都有不良的影響。

每逢新學年,3-5歲幼兒班的孩子面對學校新環境都需要時間適應,孩子一般在數星期內都會順利適應過來,但仍會有少數孩子出現困難,呈現緊張、畏縮、情緒不穩定、不肯參與集體活動,有些孩子更會出現選擇性緘默,即是語言能力沒有問題,只在學校裡不說話。這些都與孩子缺乏安全感有關。

孩子的性格、情緒和行為發展是結合着先天的遺傳及後天環境的影響,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出是否較為膽小、容易受驚,例如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睡覺。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1)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因為規律讓我們知道下一步將會是什麼,心理有所預備,感到有掌控力,所以學校裡越年幼的班級,越有簡單而重覆的程序,使孩子容易掌握,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2)家應該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嬰兒未出世前,在母體裡面是非常安全;出生後,與母親建立的依附關係非常重要。不少研究指出,嬰兒能夠辨別母親的聲音和氣味,母親能夠給予嬰兒最大的安全感。所以,孩子幼年時與父母及至親親密的關係是安全感的基礎。

3)不要用恐嚇來管教孩子,例如:「你不乖,警察或者鬼怪來抓你」、「你再不乖,趕你出街」等,年幼的孩子很相信父母所說的話,父母錯誤地用恐懼感來控制孩子,留下了不安全的陰影,也打擊了他們的自我價值,以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不會被接納和被愛。

4)責備孩子時,不要把孩子個人和他的行為混淆,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例如不要說:「你不乖,我不愛你了」,應該說:「我不能接受你這種行為,但我很愛你」。讓孩子清楚知道他的不良行為需要改變,但他在父母心中的重要位置永遠不會變。

5)不善於表達情感,偏重說道理的父母,容易忽略孩子情感的需要。孩子需要感受被愛,愛裡有安全感。父母宜直接把愛說出來,告訴孩子:「我愛你」,或者身體接觸,多擁抱孩子、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共同有趣地探索新事物或遊戲,都是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家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奠定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

6)夫妻不在孩子面前爭吵。越小的孩子,他們的世界很小,家是他們的整個天地,父母就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物。縱使他們不明白你們在吵什麼,但父母的情緒、表情、聲量、動作會嚇怕孩子,經歷過父母爭吵的孩子,有些會發惡夢,半夜哭叫,表現難以安撫的焦慮情緒。

孩子幼年時候所經歷過的,日後可能記不起來,但當中的經驗卻會「種」在孩子心裡。生命是從上帝而來,孩子是上帝賜予每一位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孩子是幼苗,父母是園丁,照顧孩子身體的需要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心靈強大。你同意嗎?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 olivetree.cchc.org 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兒童的安全感|李飛君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