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源於漢語文化圈,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古代稱為「仲秋」;唐朝時,君王將其設定為賞賜群臣的節日;明清之時達到鼎盛,成為與春節齊名的重要傳統節日。人們在中秋夜合家賞月,或團坐飲食,或出遊走月。
受中華文化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民俗節日。在越南,叫做「望月節」,是個兒童節——孩子們聆聽傳說故事、看舞獅、鯉魚燈出遊,預示將來躍龍門,光宗耀祖。韓語稱為「秋夕」,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會掃墓,用新收穫的穀物和果實祭祖,並回鄉探親訪友,因而又被稱做「韓國感恩節」。所吃的,是半月形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日本稱為「十五夜」,賞月並吃「月見團子」,在琉球則吃月餅和吹上餅(紅豆米餅);人們為感謝自然的恩惠,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中秋節,正是農作物收穫時節,人們慶祝豐收,祭天拜地,卻不認識真正的造物之主;今年的中秋節在9月21日,當我們舉頭望明月之時,勿忘感謝賜我們生命氣息的、《聖經》所啟示給我們的獨一上帝。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