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四海之內皆兄弟

2014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謝陳惠珊、賴子通、 陳雅文、蔡忞、酈偉恩、徐秀珊、趙秀華、 鄧玉蘭、周簡艷珍

中國人自古提倡博愛精神,春秋時 代的墨子,就宣揚「兼愛非攻」; 兼愛是指沒有國家民族、階層等 級、親疏遠近等區別的愛,也就是「愛人如 己」的博愛精神。孔子的儒家則推行仁愛, 教導人人都要以恩慈相待,認為「己所不 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篇更指出:「四海之內皆兄弟」, 這與《聖經》的教訓不謀而合。《聖經》說到:「祂(上帝)從一 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 的疆界。」(使徒行傳十七章26節)因此全人類都同出一源,同有 一位慈愛的天父,人人賦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平等。

香港是個自由開放的地區,充滿了各種發展機會,因而吸引了 各民各族的人,帶著不同的原因和目的,移居到這片福地。然而 由於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少數族群在香港卻沒有多少發展空間。 說實話,香港人由於植民地的背景,頗具國際的容量和胸襟,何 況很多菲傭、印傭,都已融入香港的家庭,因此鮮有嚴重的種族 衝突事件。問題是香港人習慣了「各家自掃門前雪」,沒有太大的 意識,去關愛自己親友以外的人。

這也許是由於香港生活壓力大,令很多人自顧不暇;又或因時 間不夠分配,只能照顧身邊的人。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卻由此 衍生出一個冷寞的社會,香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有時頗令 人氣餒!請想想,我們希望有一個「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寞社 會,還是希望有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社會?哪一種社 會氣候,更適合我們生活呢?

社會是由千萬個個體組成的,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形態、思想 行為,形成了社會的風氣,因此「有怎麼樣的人,就有怎麼樣的社 會。」社會的優劣,對我們的人生有決定性的關係。因此自古以 來,賢人志士都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就是說,人人都 有責任和義務,讓香港成為繁榮美好的地方。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應走出「自我中心」,為少數族群也為大 數族群「多走一里路」。我們不一定要像本期報導的「烏都鄰舍 中心(Urdu Neighbour Centre)」創辦人Tina一樣,把整個生命 獻上,為少數族群謀幸福。但若每個人都給別人一點點關懷,這 個社會就會不一樣;而且,這是無論如何,您和我都有能力做得 到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盼望我們都能學習「愛人如己」。

專題文章

(社論) 四海之內皆兄弟
融入社會的困難與挑戰
香港歷史文化見證少數族裔非凡貢獻
中文似座山
伸出援手 坐言起行 ──專訪少數族裔服務機構「烏都鄰舍中心」
南亞美食巡禮
印巴族裔生活點滴

2014年2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通識教育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免費活動消息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情人節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