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需要被你看見」——輕鬱症女兒的療癒之路:用聖經3步溝通法解鎖30年母女心結 家庭 見證

一位年輕媽媽患有長期輕度抑鬱,她上班工作,夫妻關係沒有大問題,孩子也聽話,但無論在家庭或工作上,她總是提不起勁,情緒低落。她長期低迷的情緒與她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有關。

輕鬱症(Dysthymia,或稱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是抑鬱症的一種,沒有重度抑鬱(Major Depression)那麼嚴重,但一般持續性較長。患者會出現沮喪的不穩定情緒,對日常活動缺乏動力、自尊心低及容易受傷,抑鬱情緒影響患者在學校、工作及日常活動中的人際關係。

這位年輕母親小時候因為父母都要上班,她住奶奶家,奶奶照顧她。等她讀小學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那時她已經是姐姐了,媽媽身邊有了小她幾歲的弟弟。她回想長大的歲月裡,印象中媽媽都非常忙碌,沒時間陪她。媽媽要上班、進修課程、還要照顧弟弟。媽媽要她聽指令,做個乖孩子,懂得自理,小小年紀就自己穿衣服、洗澡、把媽媽為自己預備的午飯便當翻熱,好好地讀書、做功課,不要為父母添煩添亂……她感到與媽媽之間有一條鴻溝。她說自己只是存在,卻不被「看見」,她感覺在媽媽心裡,任何人或事都比她重要。

母女情結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課題。爸爸也是忙於工作,忽略了她,她可以接受,但媽媽的忽略卻令她受傷。另外,不少作媽媽的也曾表達,自己與丈夫對女兒即使是說相同的話,女兒的反應會不一樣,對媽媽會比較苛刻。

可能母女是相同性別,孩子自幼會傾向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有較大的認同感,自然有較高的期望;另外,女性在情感方面一般都比男性細膩,情感上的需要更多,母親對自己的不理解容易產生更大的失望,甚至引起衝突。

關係受傷的地方需要「被看見」,這位女士與母親多年來的情感隔閡,她母親也必定感覺到,修補之路是有人以正面的態度表達出來,讓對方看到那受傷地方。不帶控訴、埋怨的溝通態度,是讓對方可以正面地了解你的感受,以致願意作出修補。否則,對方很容易以為被攻擊,為了維護自尊,負面循環地與你辯駁,大家都受傷。

這位女士若想修補關係,不是去責問對方:「妳為什麼一直不重視我?不關心我?」而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我其實一直都好想妳多一點重視我,關心我。」

更好的是:「我知道妳不是有心忽略我,但我其實一直都好想妳多一點重視我,關心我。」

給予對方一個體諒,讓對方有勇氣去檢討自己,作出調整。

溝通需要清楚目標:要建立關係,不是拆毀關係。如《聖經》提醒我們,愛與真理必須兼備。帶着愛把問題正面地表達出來,是修補關係的關鍵態度。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母女情結|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愛的傳遞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