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推出的人工智能「深度求索(DeepSeek)」在科技、金融等領域帶來巨大震撼之外,也將意識形態陣營的壁壘凸顯出來。其中一項極具「深度」的爭議,需要我們在這個層面上有更多「求索」。
我們不要以為人工智能只是方便人解決廣泛問題的一項新科技工具。由於它提供的服務涉及到引導人們的思維方式,因而它算法的基礎是運用何種意識形態來生成,便會對使用者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很明顯的例子是,人工智能有沒有「政治敏感詞」的忌諱?為要符合某種主流思想而無法正面回應相關問題,或引導使用者按照「正確」路徑,迴避「真相」等。
這表明人工智能的算法,必須基於進步意義之上,才有助於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否則,它有可能成為阻礙文明傳播進程的絆腳石。
那麽,怎樣的思想意識才算得上「進步意義」呢?有一種說法認為,普世價值是衡量人工智能算法先進或落後的楚河漢界。
進步的算法,應符合自由、平等與開放精神,這樣才可以讓使用者從文化的差異當中解脫出來,使思想空間得到擴充,並且透過更多維度、角度與層次的多樣性,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進而提昇人們的思想境界,認知到更宏偉和更深刻的精神世界。
反之,若不以普世價值為基礎的算法,則必然屈服於某種相對狹隘的意識形態,屏蔽使用者的認知空間,桎梏使用者的思想範圍,無法令人從中獲得與世界文明同步進展的豐富信息資源,進而形成一個與普世價值相對立的群體,藉此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在世界和平與發展區域內埋下對抗的地雷。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他們對「普世價值」不以為然,認為民族文化與歷史淵源的價值,應該高於所謂「普世」。換言之,價值沒有普世性,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異性才符合平等原則。
但是人工智能卻必然面對被普世所有人廣泛使用的現實,若無普世的世界觀,何以服務於普世之人呢?同理,人工智能的思維模式,若只侷限於某個民族思維習慣,或只尊重某種特定歷史和文化邏輯,它肯定無法被當今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所兼容,成為一種「落後」的象徵,而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但凡涉及到價值普世性的時候,往往聽到一種說辭,認為普世價值如果不符合國情,該國國民就可以拒絕接受,至少要將其價值觀改變成符合國情之後,才可用之於民。當這樣的意志控制一個國情時,人工智能的算法和設計,能夠有例外嗎?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這裡——普世價值由誰制定,才具備普世意義?
國情論者,顯然將個人意志凌駕在普世之上。他們以為所謂價值,不外乎是人創造出來、用於衡量人世界觀的標尺,所以就需要「國情」這個秤砣,來平衡其中的厲害關係。
其實不然,普世價值作為全人類世界觀的終極標準,必須具備普世性、永恒性和一致性這些先決條件。無人可以滿足這些條件,只有造物之主,萬物之主,全能君王,才有這樣的能力和權柄,制定出完整無缺的世界觀體系。
換言之,普世價值就是「上帝賞賜給人類代表一切的價值觀」。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
由此可見,普世價值的核心是它的獨一性和無可替代性;其它所有標竿,如自由、人權、平等、公義等,都只有環繞在真理之下,才具備普世意義。
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矛盾重重,爭戰連連,只有在找到普世價值的共同點之時,才能建立起相對平等且不失自由的國際體系,使世界得到片刻和平的喘息。
如今人工智能同樣走到以「人」為主,還是「上帝」做主的岔路口。所有的人都需要深度思考這個問題,多在真理上求索,推動社會向前進步。
AI普世性的深度探索|一穗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