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不是為一張鍍金文憑,而是真正去受教育,明白唯一比無知更危險的是高傲 信仰

哈佛大學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的前院長路易斯教授(Harry Lewis),在2007年出版了《沒有靈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責備美國高等學府哈佛只注重專業上的成就、提升學校的名聲,而忽略教導學生怎麼作人──認識道德、意義、責任、獨立「批判性的思維」等,一個學人當有的品格。

路易斯曾因教育理念與當時大學校長看法不同,而被解除職務;然而路易斯對哈佛的評價不是沒道理。小女曾於1997年在哈佛研究院攻讀分子生物學,她告訴我研究院第一年必修課程是撰寫「有效的」研究計劃,爭取到外界機構的資助。換句話說,一個學生若是寫不出有說服力的「研究計劃」,就不能繼續研究這門學科。不知道那時哈佛別的科系是不是有類似的「先決課程」。從實用角度看,這的確是重要技能,但這技能本身卻不是分子生物學。看來學者就必需是會「自我推銷」才算夠資格了。

《沒有靈魂的卓越》

教育目的:學做人、非累積專業

一個人所需要的教育,不只是為了專業上的成就。若只從「專業」角度看,現在人工智能已經在許多專業上可勝任並取代人類了。高等教育的目的絕對不是要人愈來愈像機器,因人工智能所擁有的,也正是一種沒有靈魂的卓越。

上大學不是為一張鍍金文憑,而是真正去受教育;不是要知道什麼是答案,而是發掘問題,並能分辨「榮譽與價值」、「創造與佔有」、「成就與貢獻」、「學問與智慧」的不同、明白唯一比無知更危險的是高傲。

羅家倫(1897–1969)是中國重要的教育家,是國立清華大學的第一位校長,也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在他1942年出版的《新人生觀》書中曾提到大學生應有的特質:

(一)當有「道德的勇氣」。一個沒有道德的能人是社會的禍患。

(二)當有「知識的責任」。指對社會的責任;在昏暗中看清是非黑白,成為國家未來的指標。

(三)當有「俠情」。這「俠情」(或「俠氣」)是一種出自偉大的同情;「俠情」表現氣魄、敢於關心公眾事務,一肩扛起,促進政治改革,對人有悲憫之心。總之,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為人的四種商數

前中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林治平教授在他的「全人教育」理念中,提出人所當具有的四個「商」指數:除了我們所注重的智商(IQ)以外,尚有另外三個同樣重要的層面:KQ(學識商數Knowledge Quotient);EQ(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GQ(上帝商數God Quotient)。

KQ屬於知識領域、科學領域,是電腦所擅長的領域,已經可以遠遠超過個人能夠掌握的;但是知識領域中的訊息現在仍然是人類的創作,出於人的詰問,因果分析、靈感等等來源,目前的電腦還不能做得好。電腦比較像是數據庫,裡面雖應有盡有,卻與人的KQ不同。

EQ屬於「情緒」方面,電腦可以分析模仿,卻難以「感人」。這點電腦尚有許多的空間可以成長,將來也許可以模仿成一個「有口無心」的人。既然有這種人的存在,電腦也可以說是像人。目前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不但有很高的KQ,也似乎有了一定程度的EQ。

GQ則屬於「靈性」方面,指人對上帝的認識,溝通(禱告)、敬拜、順服等。這對人而言,尚且有其神秘性,更不用談怎麼來教電腦有高GQ了。林教授指出這4Q分別是人與「天」(GQ)、「人」(EQ)、「物」(KQ)、「我」(IQ)的關係,所以一個人必當具有這四方面的智能。

一個人怎麼看生命的意義、認識什麼是良善、知道自己的責任,這些都是出於他的宇宙觀。現代校園中充斥着許多哲學思潮,比方那些人本主義、科學主義、存在主義、物質主義、虛無主義、結構主義、享樂主義等等似是而非的學說,然而這不足藉以安身立命。教育的功效乃是幫助處在這世界觀衝擊中的學子們,能從後現代的迷思中找到出路,不再效法這個世界,反能心意更新而變化,並能察驗何為生命本質的目的與使命。

沒有靈魂的卓越|黃小石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