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逃難者」? 文娛

5月上旬美墨邊境每天有逾萬名移民湧入,紐約和芝加哥等城市因收留大量新移民,情況告急,請求更多聯邦援助。在討論政府移民政策和政治衝突的複雜難題的同時,真切地了解移民和難民,也是不可少的。作家艾倫•葛拉茲(Alan Gratz)寫了一本青少年小說《Refugee(逃難者)》,正是為了喚醒人們以憐憫和同理心代替冷酷無情。一個整全的社會,不僅單顧自己的事,更要留心眾人的事。

作者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和真實人物,透過猶太男孩約瑟、古巴女孩伊莎貝爾、敘利亞少年馬默,引領讀者進入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他們的悲苦和歡樂、失去和得着,會引發本身就是移民、甚至是曾經難民身分的讀者的共鳴。其實每個人都可思考,因為《聖經》寫明,自從始祖犯罪以來,人類就會流離飄蕩在地上,每個人都會經歷飄移的苦楚和艱難。

猶太難民逃亡古巴

12歲的猶太男孩約瑟和家人,在納粹德國統治下恐懼戰兢地過每一天。父親逃走了,六個月回家後,卻患了精神病,於是全家決定搭輪船逃往古巴。登船一個星期後,約瑟按照傳統猶太教成年禮規定,正式成為大人,以13歲年紀,承擔起為父的責任。在輪船抵達古巴前,約瑟教父親怎樣回答移民官的問話。

古巴政府移民官馬利安諾,奉命禁止猶太難民入境,心裡愛莫能助。約瑟的父親被拒絕入境後,自殺未遂,被帶離輪船。古巴政府決定讓這艘難民船駛回德國,約瑟和同船乘客共謀劫持船隻,最後法國接納了這批難民。但法國後來被德國侵佔,納粹告訴約瑟的母親,只能讓一個孩子得自由,約瑟就自願被捕,好讓母親不會自責,讓妹妹得逃離。約瑟和母親最後慘死在集中營,但父親竟然輾轉被送入古巴境內,且活得安好。或活或死的決定,不在於人手。

古巴家庭偷渡到美

1994年的古巴,11歲女孩伊莎貝爾的全家,在共產政權下生活。當蘇聯不再支持古巴時,古巴人民面臨大饑荒,許多人參與示威的反政府行動。伊莎貝爾的父親因參加示威後必須逃命,勇敢的伊莎貝爾為救家人,變賣了心愛的小喇叭,買了兩桶石油,讓家人和鄰居一起共乘划艇逃往邁阿密。而她的祖父,就是當年反對約瑟一家入境的移民官。命運作弄人,過去他回絕難民,今日他成了難民。小難民伊莎貝爾,被迫提前長大成人,最後一家偷渡成功抵達美國後,她得到了一把新的小喇叭。人的失去,醞釀了得着的歡喜。

敘利亞馬默走出營

時間拉到2015年的敘利亞。12歲的馬默在阿勒坡和父母、弟弟、剛出生的小妹同住。之前「阿拉伯之春」在中東風起雲湧,敘利亞人民要求阿薩政府施行民主,總統卻不顧民眾生死,向百姓砲擊。馬默的生存之道,是以「遁形」方式忽視欺壓,只要存活下來。但馬默一家從敘利亞逃往德國的路上,這遁形策略卻不管用了,因為雖然低頭、不引人注意,可免除馬默許多麻煩,卻也讓好心人無法幫助他。

馬默決定不再隱遁了,並帶領難民們一起走出匈牙利集中營。這舉動吸引了西方媒體的注意,經過報導後,許多奧國人在邊界帶着衣物、飲水、藥品,歡迎他們入境。馬默和家人旅經多國後抵達德國,接待他們的竟是約瑟的妹妹!原來被約瑟拯救的妹妹,後來拯救了馬默。而馬默想拯救的小妹,最後卻生死未卜。誰能定自己的命運呢?

自我啓示的上帝告訴我們,祂格外照顧孤兒、寡婦和寄居的,寄居的就是難民或移民。6月20日是「難民日」,願這一天提醒眾人,我們當感恩已有的平安日子,更當效法上帝,以祂的恩慈,時時幫助身旁孤寡伶仃、流浪在外的人。

誰是「逃難者」? |清照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