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行員到書畫家—我的父親王獻亞— 家庭 見證

我的父親王獻亞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一生中有三個非常特別的經歷,分別是孤兒、飛官和畫家,是上帝的恩典將他自卑微中提拔出來。

初任飛官

孤兒神童

父親1926年6月生於河南省偃師縣羊二庄,父母因故早逝,但靠親族賙濟、乞討為生,但是我們的上帝滿有憐憫,又有恩慈,祂「為孤兒寡婦伸冤」(《申命記》十章18節),賜父親聰明智慧,無師自通,6歲即能書寫梅花篆字,被鄉里譽為神童。1937年抗戰爆發,翌年6月,日軍進攻河南省會開封,在開封擔任第三小學校長的石清女士,於城陷前夕率領120多位女青年展開戰地服務工作,沿着隴海鐵路前往甘肅蘭州,沿途收容了1,200多個難童孤兒,在上帝的眷顧下,父親有幸被收容,跟着石清女士來到蘭州的西北慈幼院。進入慈幼院,父親算是脫離了孤兒生涯,因為石清女士成為所有難童孤兒的「母親」。雖然院方囿於經費,每日能提供的口糧有限,但是比起過去作孤兒時三餐不繼的日子,真是好得無比。石清女士是位有愛心的基督徒,她總是微笑地鼓勵大家努力向學,鍛鍊身體,日後從軍報國。

表演抗戰老兵

飛上青天

1940年,父親在蘭州報考中華民國空軍幼年學校(簡稱幼校),經過嚴格的體檢和筆試,很幸運地被錄取為第二期生。幼校位於大後方的四川省灌縣浦陽場,是國民政府為了長期抗戰,陪育下一代飛官而新設立的軍校,招收符合空勤體格的小學畢業生,予以六年制的高初中教育。幼校二期在全國招生300名,蘭州考區總共錄取了2名,在一位年輕軍官的帶領下,從甘肅蘭州坐軍用卡車到四川灌縣。入學後,第二期新生被編入第三和第四兩個中隊,第一和第二中隊則是第一期的學長。幼校和其他軍校一樣,以「理論實踐,力行貫通」作為辦學理念,建立「管、教、訓」三位一體的體制,以培育幼校學生的德智體群。幼校的生活對父親而言,簡直是在天堂,因為此地不但管吃管住,而且還是高品質的。國家視幼校生為未來的飛官,伙食比照空勤辦理,每天一定有兩隻雞蛋,一生一熟,以補充營養。當時父親正值發育,及時獲得寶貴的營養,加上每天定時的運動,身體就越來越壯碩。1947年7月,父親從幼校畢業,升入位於杭州筧橋的空軍官校28期,1950年官校畢業,分發飛行部隊,計獻身中華民國空軍40年。

國畫大師

現場揮毫

父親從小就喜歡繪畫書法,進入幼校後,過去被困苦生活所壓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釋放出來,因此課餘就努力習畫。同期同學羅白平是成都人,也喜歡美術,他們就在幼校成立學生社團「虹社」,彼此切磋畫技、陶冶性靈,豐富了幼校的學習生活。父親自空軍退役後,脫去飛官的頭盔,改持筆墨,致力於丹青,其作品日新又新,運筆流暢,墨色分明,畫風絕妙,屢被藝界先進肯定,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常務理事、美國藍天藝文協會理事長等榮譽職,並前後應邀在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中正紀念堂畫廊、上海巿劉海粟紀念館、美國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UHD)等藝廊舉行個展近30次,並應韓國亞細國際美展邀請參展13次,美國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校長兩度頒贈「永久榮譽藝術教授」證書。

父親的書畫成就曾獲得多項榮譽,作品《畫吾家鄉》被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梅花》四幅被河南開封翰園碑林雋刻傳世。父親培養畫壇後起之秀,門生上千,對發揚中華文化貢獻卓著,因此,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曾兩度頒贈父親「薪傳獎」,將父親的國畫教材印行專書《水墨繪畫基本技法》(2012),並在《桃園藝術亮點》叢書以單冊《蒼山萬般操筆下》(2015)介紹父親的生平及代表畫作。

獲得薪傳獎

返航天家

仰望上帝

父親在河南老家時,從內地會宣教士口中聽過福音,在空軍六大隊服務時,獲同期同學陳懷贈送《聖經》,即開始閱讀上帝的話語,2006年受洗重生,曾在《基督教論壇報》撰文自述「回首前塵,內心真是感謝上帝!我一個孤兒,竟蒙主恩」,從飛行員到書畫家,所作國畫無論是山水或花鳥,都是「為了彰顯上帝創造宇宙的大能」。我敬愛的父親王獻亞在2023年除夕下午,蒙主恩召,安然地睡了,享耆壽97。父親終於打完那美好的仗,跑過那當跑的路,曾為飛官的他,歸航天家是他在世最後的任務,願上帝賜福,安息主懷,他日我們在天家重相逢。

從飛行員到書畫家—我的父親王獻亞—|王曉明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