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研究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作「共享現實(Shared Reality)——戀愛時相愛程度差不多、預期感情走向較一致的情侶,婚姻基礎更加堅實;因此,無論是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都不如愛得一致的人。這一結論正好佐證了「切膚之愛」的傳奇。
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出生於蘇格蘭,連瑪玉(Marjorie Learner)生於英格蘭。1895年,蘭大衛從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一畢業 ,就回應上帝的感召奔赴福爾摩沙(台灣);1909年,連瑪玉從愛丁堡女宣教士學院結業,派任目的地也是福爾摩沙。1911年,彰化醫館的蘭大衛醫生,與長老教會中學的連瑪玉老師,在台南宣教士會議上邂逅。
遠離故國,愛在他鄉,該是多麼轟轟烈烈?但文獻裡卻只寥寥幾筆:1912年11月22日,他們假淡水領事館締結連理,共赴日本度蜜月......婚後的日子也與花前月下的浪漫無關。連瑪玉接手了蘭醫生最為頭痛的帳目管理記錄,同時在彰化教會擔任管理員、主日學校長、唱詩班指揮、詩歌翻譯、與婦女們探訪出院病人;蘭大衛則每日做十幾台手術,同時門診二、三百個求醫問藥者。
日程如此滿檔的倆人,哪還有談情說愛的閒暇?但是,他們卻打造了台灣傳頌至今的「切膚之愛」傳奇!1928年,13歲學童周金耀跌傷右膝蓋,因皮外傷而不以為意,致感染細菌化膿;求道問佛施法術無果,反趨惡化;到彰化醫館後,亦久治不癒,有併發骨髓炎而截肢的危險。植皮手術或是治癒的唯一希望,但這種手術還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論階段;另一個難題,是從誰的身上割取皮膚呢?
連瑪玉心有感動:「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是為愛世人的緣故,甘心為人流血捨命,我們實無報答這大愛的萬分之一。」她問蘭大衛:「假使割下我的皮膚,補到金耀的患部,可以治癒他的病體嗎?」她決定從右腿上割下四片皮肉。
周金耀回憶:動手術時麻醉藥力不足,我甦醒過來親眼瞥見蘭醫生正在切割也被麻醉的蘭媽媽腿部皮肉,當時我如觸電一般震駭!這一幕,激勵周金耀進入台南神學院、成為牧師。
使愛情恆久的不是海枯石爛的噫語,而是靈魂相依的使命,所以追尋幸福的人啊,請記住司布真的提醒:年輕的朋友要小心,年老的朋友也要如此。你們要睜大眼睛,如果那想做你愛人的男子,他不愛主,你就不要把心交給他;我的弟兄,如果那吸引你的年輕女子不愛主,就讓她另找一個比你更適合她目前光景的人吧。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