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知識是建立在某些刻意或隱藏的信心基礎上面,比方說「百聞不如一見」就是一種信心的立場,我們相信自己眼睛所輸入的訊息,故此我們也說「眼見為憑」。然而,信心雖然是我們知識的基礎,但是信心的本身卻不是知識。
根據美國2012年NSF的調查,26%的成人不知道地球是繞着太陽轉的,因地球自轉的事實與我們直接的經驗不合,除非有「專家」告訴我們,否則我們自然而然地弄錯了,因為我們內建了相信自己感官所獲得的訊息。至於「專家」的意見是不是可靠,就要看專家有沒有「真知識」了(這裡「真知識」是指一種「客觀」並與事實相合的認知)。我們對專家的信心常是建立在我們所相信的人對那些專家的看法;我們通常不認識那些專家,所以一個大家信任的「意見領袖」,比方媒體,若他們偏袒某種觀點,或者他們把一件事弄錯,就會叫一大群人都一起弄錯了。因此在資訊泛濫的時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又比方說,全球暖化是不是正在發生?這個議題含着濃厚的政治色彩;可是「暖化不暖化」不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是一個科學(測量)的問題,我們憑自己所能感覺得到的資訊太有限,更是根本無法感覺到100年才平均增加攝氏1度的變化。就算現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的增加速率較上世紀快3倍(就是每10年增加0.3度),也不是人能感受得到的,何況目前實際的平均溫度是每10年只增加0.18度。
我們常聽到的報導認為暖化是出於人為的因素,並且這將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導致將來社會大規模的衝突和基礎設施的崩潰。聳人聽聞的消息收聽率高,以致我們常聽到的就是這類的新聞。固然媒體應當是公正的,但是媒體大多也是營業的機構。科學立論的推演例證不但是枯燥的,也是難懂的(媒體本身不是科學專家)。全球暖化是不是人為的因素,必然會牽涉到經濟利益與政治立場,把這本來就複雜的問題弄得更加混亂了。
有位我個人十分佩服的物理奇才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士弗里曼戴森,對全球暖化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質疑許多「暖化模式」的預測,也不認為暖化必有災難性的後果(有益植物生長)。我們所知道的,其實反應我們對哪種專家或媒體的信任,因為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就可以知道的事並不多。
科學精神雖然有用,但是顯然不見得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比方說,若要知道一個人真的愛你與否,科學方法的功用不是很大。你難道要測量她與你在一起時血液中的多巴胺(Dopamine),或催產素(Oxytocin),或加壓素(Vasopressin)含量是不是劇增來判斷嗎?這些客觀的數據能代表她的愛嗎?你若從觀察她的表情來決定,這是主觀的,不能算是科學,可能更有效些。若她自己告訴你她愛你,這可能是最可靠的,這知識是建立在你對她的信心上面的。「信」不是指你對她有多少知識,而是說明你對她的信任有多少。你「相信」了她的話,所以你「知道」了她愛你;知識出於信心。真切的信心(指信的對象可靠)帶來真實的知識。
宇宙到底是如何運作的,至今我們還不十分明白。科學理論都需要建立在某些基本的立論(信念)上,這些信念我們只能證明它錯,但不難證明它對(還沒有錯不等於對)。嚴格說來,科學是證偽不證實的。所以真理是在信心中掌握。
宇宙一切的實存是出於一位上帝之手嗎?這是一個信心的立場,知識(不只是數據,而是數據根源)總是出於我們的信心。若是信心放錯了,我們就會誤解了我們的經驗。
信心與知識 |黃小石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