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馬太福音》中說了一個比喻:一個人有兩個兒子;父親要大兒子到葡萄園裡去做工,大兒子先說「不去」,後又懊悔,就去了;父親也叫小兒子去葡萄園做工,小兒子回答「我去」,卻並沒有去。耶穌問:這兩個兒子究竟哪一個照著父親的意願做了呢?
從這個比喻我們可以理解,葡萄園是父親的產業,兒子們是這產業的繼承者。父親叫兒子到葡萄園裡做工,不是苦役,而是恩典。小兒子表面上屈服於父親的權力,口頭上服從了父親的指示,卻陽奉陰違,欺騙父親,根本沒去實行。他沒有順服父親的權威,因此也無法擁有在父親產業中做工的權力和權威。
大兒子最初的表現,反應了人自我中心的本性。每一個人,無一例外,都會自然而然地伸張自己的權力,藐視、無視或對抗別人的權力。大兒子一開頭順著本性,高調拒絕了父親的命令;父親在大兒子拒絕後,並沒有強制他——如果不服從命令,就滾出家門、剝奪繼承權之類,因此大兒子後來回心轉意,並不是屈服父親的權力,而是對父親的權威——慈愛、憐憫、信實、恩典等特性的認同和信服,也因此擁有了在父親的產業中做工的權力和權威。
耶穌講這個比喻,顯然意有所指。耶穌用小兒子比喻猶太宗教領袖,指責他們表裡不一、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欺哄上帝。表面上看他們遵守宗教規條,非常虔誠,按時禱告,但其實十分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聖潔的義人,用各種花言巧語歪曲上帝的旨意,把從上帝來的權威轉變為自己的權力,卻毫無仁愛和憐憫之心,不理會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這兩條根本誡命,反而欺淩處於弱勢的人群。
比喻中的大兒子,是指那些曾經在罪惡中生活、以自己的權力對抗上帝權威和旨意的人;當上帝的權威藉著福音信息進入他們的心,結果就像大兒子一樣誠心懺悔,改變自己,轉而遵行上帝的命令,去葡萄園作工。從這個比喻中可知,人必須像大兒子那樣,丟棄自己的權力,順服上帝的權威,才能承繼上帝的產業。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