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永垂不朽的和解大使 甘地

2014年4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謝陳惠珊、陳雅文、徐秀珊、蔡忞、鄧玉蘭、趙秀華、周簡艷珍

1869年,甘地(Gandhi)出生於貧窮落後的英國殖民地──印度。當時已被統治了200多年的印度,人民處處受到剝削和壓迫。在大英帝國主義的高壓統治下,在印度推行獨立運動,真是妙想天開!但甘地擁有兩大法寶,一是「不合作主義」,一是「絕食」,都屬於非暴力形式的反抗運動。

自行紡紗

1888年,19歲的甘地留學英國學習法律,後來到英國統治的南非執業二十年。他目睹當地印度僑民飽受不平等的待遇,毅然帶頭抗爭,提出「非暴力反抗」的口號,高舉「不合作運動」為行動方案,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甘地把這些戰鬥經驗帶回印度,用來爭取印度獨立。

「不合作運動」是不與英國殖民地政府合作,呼籲印度人不納稅、不入讀公立學校、不到法庭、不入公職、不購買英國貨等。那時,甘地在不購買英製衣物,但印度卻沒有成衣生產的情況下,嘗試採用DIY的策略,要求全國人民每天撥出一個小時,使用傳統的紡車來紡紗。甘地以身作則,即使遭軟禁期間也不停紡織。民眾受他的感召,紛紛放棄英製成衣,投入自我紡紗的工作。這種消極抵抗的方法,幾乎癱瘓了當地的殖民政府。

食鹽進軍

1930年,甘地徒步連走二十四天,領導「食鹽進軍」,大力主張印度人自行到海邊造鹽,這是嚴重違反當時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並且是正面挑戰殖民地政府的權威。英人鐵腕對付,無數手無寸鐵,前仆後繼的群眾,遭到拳打腳踢而不反抗,造成數百死傷,逮捕了6萬多人。事件引來各國強烈譴責英國政府。甘地選擇鹽為突破口,藉此引導群眾在日常生活的層面產生共鳴。

多次絕食

甘地曾以多次的絕食方式來表示抗議,絕食的時間往往延續數週之久,以致媒體大幅報道,他的理念因而得到大力的宣傳,也給英國政府帶來極大的壓力。他的絕食行動,最長的一次維持了二十一天,英國人把他關在監牢,甘地繼續絕食。最後一次,是在印度獨立的前夕。那時,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互相殘殺,為了呼籲人民團結,那時已七十歲的甘地,又再一次以絕食的方式來感動全民。
善用非暴力的方法抗爭,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技巧。甘地因他的非暴力行為卸去印度人民的恐懼感,使他可挺身反抗英帝國主義,贏回印度人民喪失已久的民族自尊。甘地用和平、消極抵抗的方法,令當時的殖民政府受挫,還令它飽受英國本土及國際的壓力,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頒佈新憲法,讓印度逐漸發展自治的體制。二戰結束後,印度遂獲得獨立。

堅持「非暴力抗爭」和解哲思

甘地的抗爭方式和其人格特質,都是利害的武器:堅持非暴力抗爭的哲學思想,同時亦堅持真理。甘地毅力驚人,不達目標絕不放棄,但他能進能退,懂得妥協的藝術。甘地保持紳士的風範,發起戰鬥前必定彬彬有禮地通知對方,不會切斷任何的溝通管道。甘地堅持真理與非暴力這種以柔制剛,以善勝惡的和解哲思,喚起印度人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氏族團結起來,令英國人知難而退,讓印度獨立。

影響深遠

甘地的非暴力形式反抗運動思想,深深影響和鼓舞了後來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200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以聖雄‧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訂立為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

1404_1a
甘地(Gandhi)

1404_1b
甘地採用DIY的紡紗策略來解決當時抵制英貨卻又沒有成衣生產的問題

1404_1c
甘地帶領「食鹽進軍」行動

1404_1d
年輕時的甘地曾當律師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天人合一 天地和諧
永垂不朽的和解大使 甘地
「打工」不是「奴工」──探討勞資衝突與和解
聖經開啟和解之路
從衝突到讚賞──一個婆媳之間的故事
讓調解帶來社會和諧

2014年4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通識教育 • 天倫樂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生命線 • 免費活動消息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