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談情說藝) 書法探源

2014年4月
文/梁立勳

提到蔣夢麟的著作,一般人印象較深是那本自傳式、反映中西文化碰撞的《西潮》,但頗有見地的《書法探源》便鮮為人知了。

蔣夢麟(1886-1964),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育學博士,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十多年,他在1941年抗戰期間寫成《書法探源》。古人評論書法,多取象自然:永字八法中的撇為掠,如用篦之掠髮;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這樣的解說不實在,內行人會明白,但對初學者來說,等於白說。蔣夢麟是嘗試集古人的論說,再引入西方學習模式,參以生理、物理等科學,去探明書法的原理。

這方向走得太對了── 道法自然的思想影響著兩千多年的中國藝術發展,而生理和物理現象也是自然的現象,如能以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書法,內裡的癥結便顯而易見。例如:有些書法家把「一」字寫成上平下彎,如拱橋形。這字看來很有力,因為橋底成拱形,可承托起下壓的重量,書法家便將自然現象昇華到藝術表現中。

蘇東坡云:「字外出力中藏稜」,但字外又怎樣出力?另外筆在畫中藏了稜角,為甚麼覺得有力?蔣夢麟解答的方法是,先將整個意思概括成句:「東坡有語傳筆法,字外出力中藏稜。字外出力如擊劍,盤紆牽掣空飛騰。」跟著集前人有關的看法,再就這些看法加以科學的解釋,最後才申明自己的看法。「字外出力」:蔣夢麟引述張旭觀公孫大娘劍舞而得筆法的例子,說出「作書須空中盤紆牽掣以取字外之勢,故曰如擊劍。」正如他在美國打網球、觀擊劍時,察覺到「在空中取勢,而後力生」的道理;「中藏稜」:他引申孫過庭「縱橫牽掣」以成力的說法。「力須由毫而傳,即毫與紙之磨擦力」如「筆在畫中」,依己意牽掣著筆毫與紙的磨擦力,不使現稜角,這便成內歛之力,這些都是從物理方面來探究的。

蔣夢麟曾說平生做事全憑「三子」,其中一子便是「以鬼子」辦事,意指洋人科學務實的辦事精神,這是我最認同的一點。

 

其他繽紛世界文章

 (談情說藝) 書法探源
 (影視評論) 百萬獎金夢
 (聖樂頻道) 主翅膀下

2014年4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通識教育 • 天倫樂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生命線 • 免費活動消息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