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分別頒給印度反對童工、童奴鬥士沙提雅提(KailashSat yar thi) 及巴基斯坦冒死倡導女童受教育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 zai) 。這一老一少獲獎者的共通點是,致力拯救孩子脫離剝削、壓迫和奴役的厄運,並為他們爭取受教育的權利。沙、馬二人獲獎實至名歸,也喚起人們關注生活在第三世界和極端宗教下受壓迫的孩子,並施以援手。
養身也要養志
生活在相對富裕和文明社會的孩子,大多數不需要從失養、失教的厄運中被拯救。但明顯地,需要透過正確的教養,防止他們得「公主病」、「王子病」或成為「熊孩子」;甚或好些已受困於自我中心、物質渴求、虛擬網絡等各式各樣城堡的孩子, 急待拯救。
坊間許多專家學者從兒童發展和心理學理論,提供了親子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可供父母或兒童教育工作者參考。可惜這些理論和原則有如鐘擺,從嚴格掌控與模塑外在行為,到高舉同理與尊重孩子內在需求,並且不斷推陳出新,使人無所適從。以人為本是這些理論共通之處。
救救我們的孩子,需從適當和正確的教養開始。《聖經》中以上帝為本的教養原則,蘊含完美而永不改變的真理與智慧,讓我們就養與教這兩方面, 看看《聖經》的教導與指引。
大多數父母都盡力供應兒女生活所需,使他們吃得好、穿得靚、玩得新。這本是父母的天職,但過度的供應,容易使孩子沉溺於物質追求,並且不容易滿足。況且,為著使兒女有更好、更舒適的生活而埋頭賺錢,不但沒有時間和精力建立親子關係, 更容易因身心疲累而情緒失控,向兒女說了重話或不當的責罰,使兒女的心靈受到傷害,往後再用物質去彌補,大都於事無補。
以上都是現代家庭常見的現象,但《聖經》如此提醒:「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章4 節)「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三章21 節)兩節經文都勸誡,作父親的不要激動兒女使他們生氣。(勸誡也適用於母親,但一般來說父親犯這錯較多)。後一節經文指出惹兒女的氣的後果──使兒女灰心喪志。因此,若希望兒女有志氣、經得起挫折、不容易灰心,在照顧子女物質需要的同時,不要忽略他們在精神和心靈上的需要。
愛與管教並重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父親應負起供養和管教子女的雙重責任;上文引用的《聖經》也提到, 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管教的意味甚重。
現在盛行的想法否定管教,認為當孩子行為有偏差,只要以愛心和忍耐勸導,用談話方式讓孩子歸回正軌,切莫嚴詞責備,更不可施以體罰,以免打擊孩子的自尊留下心理創傷。這樣的想法曲解了愛心,也輕忽了管教的職責和效果。其實真愛包含管教,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聖經》也說:「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箴言》三章12 節)。
現代教育理論是以孩子為本,並去除管教,因此造就了許多「孩子王」和「校霸」。父母和教師的權威蕩然無存,造成許多家庭暴力,孩子粗暴地對抗父母,以及在學校霸凌自己的同學甚至老師。可幸最近不少專家學者重新重視管教,提倡「權威父母」,認為這樣有助孩子健康成長。
悉尼大學青春期健康專家史坦貝克認為,父母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主要的方式是維持穩定的溝通,爭取成為有權威的父母。她提出四類型父母的教養特徵和效果。
「獨裁父母」只告訴孩子做什麼,從不准許他們萌生獨立思考和行為,因此會造就孩子的叛逆性, 因為他們想嘗試新事物。「失序父母」是一團糟, 對孩子的行為難以理出頭緒。「放任父母」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但成效甚微。「權威父母」是熱情、參與和堅持,以便青少年知所期望和目標,這些父母提供清晰的界限,同時推動孩子走向成熟。
《聖經》很早就確認父母的權威,認為這是對兒女的祝福。《箴言》第六章有以下智慧之言:「我兒, 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 你行走,它必引導你;你躺臥,它必保守你;你睡醒, 它必與你談論;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20-23 節)
如果父母樂意遵循並善用《聖經》原則來教養子女,深信有助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使兒女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得到安慰,家庭和社會得到祝福。願上帝賜福每一個家庭 !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教養孩子的再思
因「型」施教
從佔中看年輕一代
孩子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愛子不再可愛時
怎樣為下一代導航
2014年11月內容
專題 • 社區迴響 • 天倫樂 • 親子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佳美腳蹤 • 教會消息 • 藍山集 • 澳紐風情 • 健康寶鑒 • 美味人生 • 繽紛世界 • 小說精華 • 國際時事 • 生活資訊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