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外宣教士妻子,我早已習慣新環境與突如其來的變化。今年1月,我和丈夫以及我們的初生女兒打包行李,搬到台灣。在4月帶女兒返回休士頓辦理成為台灣公民的相關手續,暫時搬進我在美國的公婆家,丈夫繼續留在台灣服事。接下來兩個月,我學習如何與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都與我不同的公婆和睦相處。上帝透過祂的話語教導我,幫助我與公婆建立和諧的關係。
「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壽。」(參《申命記》五章16節)
雖然《創世記》提到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但新的家庭並不意味着停止孝敬父母,而這甚至也包括公婆,因為他們透過婚姻之約成為我們的家人。在一個強調獨立與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上帝呼召我們去尊敬父母與公婆。
初時我很難接受婆婆對我和九個月大女兒的期望,例如她希望我們一起坐下來吃早餐。然而我過去在台灣時比較隨性,有時會略過早餐,或在忙碌時只給女兒瓶裝奶和點心。隨着時間過去,看到女兒在這些看似慢節奏、但規律的家庭早餐中感到快樂,常常還有與爺爺玩遊戲的時間。我開始認可婆婆的智慧,也感謝她每天清晨早起為孫女煮新鮮稀飯這些無私的付出。我的抗拒漸漸軟化,對她也開始生出真正的尊重。
對公公的尊敬也是隨時間累積出來的。他有時問我一些旅行計劃或未來的打算,雖然我的中文回答他不見得都聽得懂,但我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關心,也會盡力提供協助。有一次我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在下雨天帶女兒去參加遊戲約會,結果開車上路後才發現道路幾乎淹水。不到十分鐘我就調頭回家,我意識到:有時候公公真的給出值得聽從的好建議!
如今,當親友問我與公婆同住的情況時,我的回答都是正面的。我學會欣賞他們的智慧與人生經驗。而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說公婆的好話時,也是在為他們帶來榮耀與尊重,這是蒙上帝喜悅的。
尊敬公婆的實用建議:
尊敬公婆是對上帝誡命的順服,也有助於家庭和睦。這不代表必須同意他們的一切觀點,而是花時間聆聽並考慮他們的智慧。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四章2節)
我的婆婆說話語氣比較嚴厲,也許是她的個性或文化使然。她常常在我已經吃飽時還催我「多吃一點」,或者在我已經餵女兒吃了一大口蔬菜後,又提醒我要給她吃菜!這時我會用幽默感面對,我明白她的話語聽起來有些強勢,卻都是出於愛和關心。
「互相寬容」原意「忍耐、包容」,代表要放下彼此的小分歧。我和婆婆育兒觀念相當一致,但也有些不同。有時她會替孫女穿我不太會選的衣服、用不同的方式安撫她、唱不同的歌。我若堅持一切都要照我的方式,只會引發不必要的緊張。相比之下,我更願意維繫我們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為了女兒該穿哪條褲子出門而爭執。
文化差異、世代差距與性格衝突都容易造成誤解,但出於愛的耐心,讓我們學會「回應」而非「反應」。最終讓我更能耐心對待婆家的是想到他們也常常對我有包容!比如我經常忘了關燈或風扇,他們也都默默忍耐了。
耐心是聖靈的果子。很多時我因疲倦或壓力而想以不耐煩態度回應時,聖靈會提醒我那並不是合宜的回應方式。只要暫停幾秒,我通常就會意識到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也不需要說什麼。
與婆家相處時操練耐心的實用建議: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章4節)
保羅並非說我們的需求不重要,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體貼別人。基督徒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與約翰・湯森博士在《界線》一書中指出,界線能幫助我們劃清彼此的責任,不是築牆,而是提供關係中的保護。
在與公婆的相處中,我們彼此都需要釐清時間、精力與責任的界線,學習清楚表達彼此的底線。剛搬進來同住時,我們彼此都還不熟悉,對於飲食、作息、休閒習慣等都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彼此的時間與精力的限制。隨着互動增多,我們開始可以誠實溝通自己的需要。後來,當我們的關係建立起信任,就能自由地表達日程變動或請求照顧小孩的支援。過程中,我們既顧及自己,也考慮對方。
與婆家建立健康溝通的實用建議:
我們若能「用愛心說誠實話」,就能在關係中活出真正的和諧。心理學上稱這為「自信式溝通」,是在尊重對方的同時誠實表達,為愛與尊重創造空間。被動式或攻擊式的溝通往往造成誤解。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羅馬書》十二章6節上)
我與婆婆最大的共同點是同為基督徒,信仰一致。然而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我與公公的個性溫和、樂於助人;婆婆則有領導、管理、慷慨與好客的恩賜,她是出色的廚師,總考慮到每個人的喜好,也經常慷慨幫助鄰居、客戶與教會小組中的人。她70多歲仍然思路清晰,繼續擔任健保業務員。
與公婆的相處,看見他們身上的恩賜,也越來越欣賞他們。我感激公公擅長種菜,常常提供新鮮食材,也讚賞婆婆善用空閒時間為我們鉤織可愛的嬰兒衣物和鞋子。一個月後,我們愈來愈有默契。婆婆準備晚餐時,我和公公幫忙清理餐具。有次女兒在用餐時情緒不好,我們輪流抱着她,讓大家都能安心吃飯。那刻,我深刻體會到這份團結與愛。
與婆家建立合一的實用建議: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8節)
感恩能改變氛圍。當我學會欣賞婆家的優點,就會看見他們的價值。即使是困難的關係也會因為感恩的心而變得柔和。感恩也是信心的表現,承認上帝能透過每段關係為我們成就益處。
我發現對婆家說聲「謝謝」,哪怕只是為了接送或一頓家常飯,都能讓他們臉上露出笑容,心情也變得愉快。
感恩不僅僅是口頭表達,也包含實際行動尊重對方。與他們同住期間,我試着用實際方式來表達感謝。有天我送給婆婆一個新炒鍋——這是她之前說需要的東西,讓她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被關心。知道公公很珍惜與家人共處的時光,我特別安排一次海邊旅行,讓他可以休息並與他增進感情。這些行動正是《聖經》教導的感恩實踐:「無論作什麼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祂感謝父上帝。」
最終我發現對婆家表達感激,其實也祝福了我自己!為婆婆購物,為公公安排旅行,都讓我感到喜悅,也提升了我的心情。對婆家表達感恩,反過來也成為我們自己的祝福。
實踐感恩的建議: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五章9節)
維持和平是避免衝突;製造和平則是以智慧和愛來面對問題。不要掩蓋問題,而是要積極追求和解。
我曾經觀察到丈夫與婆婆之間有些緊張。他們母子倆性格都很強,有時候難免會衝突。每當丈夫想與我談起他母親時,我沒有插手,而是鼓勵他直接誠實地與她對話,我也會在事前和他一起禱告。時間久了,我看見他們的關係有了改善。他們會一起討論女兒的未來,也能一起慶祝母親節,甚至會給彼此一個擁抱,這讓我非常欣慰。
成為和平之子的實用建議:
耶穌將我們與天父和好,祂也願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尋求修復。當我們努力成為婚姻與家庭中的和平使者,就是活出祂的心意。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四章8節)
愛加倍的愛(Agape)超越情緒與回報,是因為基督先愛我們。我們對人的愛,是建立在基督愛我們的基礎上,是家庭關係的根基,也是維繫家庭的力量。
對我來說,無條件的愛意味着不等人開口,就主動去幫忙洗碗;即使帶孩子已經筋疲力盡,也仍願意為婆家安裝新的網路路由器;即使有小小的不適,也願意忍耐並鼓勵他們。
耶穌愛那些背叛祂、離棄祂、懷疑祂的人。那麼,要愛那些為我和我女兒好、對我們關心備至的婆家,難道不應該更容易嗎?當我思想耶穌的無條件之愛,我就更容易去愛別人,尤其是愛我的婆家。
實踐基督般愛的建議:
無條件的愛,是對家庭與世界最有力的見證。這對那些婆家或親戚中尚未信主的人來說尤其重要。當我們主動去服事與鼓勵他們,就將基督的光照進了他們的生命中。
結語:和睦共處是值得走的旅程!
我已收到所需的文件,即將帶女兒返回台灣宣教工場,與丈夫團聚。這兩個月與婆家的相處,我深深體會到建立與他們的關係,是一段與海外事工同樣寶貴的屬靈旅程。上帝沒有讓我獨自努力——祂賜我智慧、聖靈的幫助,以及基督作榜樣。我與婆家之間的關係,讓我親身體驗到:當我們活出《聖經》原則——尊重、耐心、界線、饒恕、感恩、和平與愛——上帝的恩典就能更新我們的家庭。
《羅馬書》十二章18節提醒:「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這也包括婆家。願我們對婆家的愛與尊重,能反映出基督的品格,為我們的大家庭帶來合一。靠着上帝的幫助,過去以為是挑戰的關係,將成為祂信實與慈愛的美好見證!
與公婆和睦共處|陳譚玲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