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躺平主義」席捲年輕世代,許多年輕人不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與拼搏,而是選擇留在舒適圈裡,以低慾望的生活方式來面對壓力和不確定的未來。這樣的風氣也在教會中存在,導致一些年輕人對信仰及服事失去熱忱。面對這種現象,教會應當如何支援並激勵當今的青少年?
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責備和要求,而是真誠的理解及陪伴。如果教會長輩一開始就帶着「躺平就是錯的!」或「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是這樣!」的批判態度來看待年輕一代,只會讓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年輕人選擇「躺平」的原因有很多,表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論。
教會該做的,是主動走進年輕人的世界,真誠地了解他們。可以建立屬靈導師制度,安排成熟信徒與青少年一對一同行,分享生命經歷與屬靈旅程。或在教會聚會中,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年輕人有機會坦誠分享自己的困惑與掙扎,而不必擔心被批評或否定。尊重、理解、接納很重要。
在躺平世代,對於一些教會的年輕人來說,「事奉」讓他們倍增壓力及產生距離感。海玲分享:我12歲信主,二十年來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服事行列,縱使信仰歷程有高山低谷,但堅持服事使生命與信仰從未斷開,終究還是回到神的身邊。堅固年輕人的信仰,讓他們有份於服事是很好的辦法。
教會應幫助年輕一代重新認識:事奉不是一項沉重的責任,而是與神同行、更多經歷祂同在的途徑。教會可以鼓勵年輕人發掘及善用自己的興趣和恩賜,例如:影音剪輯、社群經營、藝術創作等,也是寶貴的事奉方式。讓年輕人明白,即使只是微小的擺上,在神眼中也同樣有價值。
教會也可以提供具體的參與機會,培養年輕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例如安排年輕人負責主日敬拜服事、歡迎接待、小組帶領、兒童事工等崗位,或是暑期在VBS裡擔任小老師,使他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也可以鼓勵他們參與短宣、社區服務活動,拓展視野並實踐信仰。
在這個夏天,何不鼓勵及帶領教會的年輕人,拒絕躺平、行動起來?「角聲」多年來推動青少年佈道工作,有35年歷史的疊湖營地事工每年招募年輕義工及輔導員,一同服事夏令營裡的小朋友。今年,營地事工轉型,將加入「遊學」元素,由有宣教負擔的輔導員與青少年同行,藉14天的行程陪伴,與他們分享信仰、建立信心;同時透過實地參觀、社區參與,讓年輕人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一次有深度、有感動、有行動果效的信仰「隨光之旅」。了解詳情,可瀏覽網頁humi.nyc/stm2025/。
面對社會「躺平」風氣的挑戰,教會不能急於「改變」年輕人,而是先走近他們的世界,真誠理解、耐心陪伴,並用信仰與愛心點燃他們內心的火花,使教會成為年輕人的避風港及訓練場。深信神一定會興起新一代火熱而真誠的信徒,成為這世代的光和鹽。
信仰不躺平|號角編輯部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