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硝烟似乎離着一般人日常的生活很遠,但是對退伍老兵來說,那也許是一生的相伴,在驚醒的午夜、在身體的病痛和生活的艱難中。即使沒有發生傷殘、沒有創傷後遺症,遠離親人、危險隨時發生的高壓的日子之後,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需要幫助。
76歲的Lynn Berkebile,100%因公致殘的退伍軍人,在多次救命手術、兩次心臟病發作和一次中風之後,需要人照顧,決定搬去和女兒Rochelle同住。女兒不僅要協助爸爸的日常活動,例如洗澡、穿衣、交通和飯食,還需要了解他能獲得哪些退伍軍人可享有的照護治療服務,包括物理治療、藥物管理等,根本無暇顧及爸爸情緒或精神上的痛苦。她開始感到焦慮、沮喪和不知所措。
Rochelle嘗試去尋找幫助,通過當地的退伍軍人管理局,她聯絡上退伍軍人輔導服務處,軍牧Kate Bohmer陪伴他們兩年多,Rochelle說,「軍牧Kate給了我們兩條救命稻草……與Kate建立聯繫是我作為照護者最明智的決定。」現在Berkebile父女的日子滿了平安和盼望,Berkebile更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開始參加每週的事工小組。
自從有軍隊開始打仗,軍中牧師(Chaplain,簡稱軍牧,又有譯為「軍隊靈性輔導師」)就存在。早在舊約《聖經》記載的以色列人,他們上戰場會把祭司和約櫃帶上。羅馬軍團出征時,也會帶着他們的祭司隨行;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時,牧師隨軍與士兵並肩作戰,滿足他們的靈性需求,提升士氣,並幫助受傷的士兵。
美軍最早設立軍牧可追溯至1775年,當時大陸會議授權大陸軍每個軍團有一名軍牧,薪資等同於上尉。軍牧的組成不斷擴展,除了基督徒的牧師,後來增加了羅馬天主教神父,還有猶太人和非裔美國人的牧師,1979年任命了第一位女牧師。今天,約有1,300名現役軍牧和1,200名後備軍牧,而服事退伍軍人的軍牧數目則很難統計,因為除了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各地辦公室,還有許多非盈利組織和機構聘請軍牧,為退伍士兵及其家人提供服務。
Nate Lyons參加過海灣戰爭。到達伊拉克的第一個晚上,Lyons遇見了軍牧,他為士兵們祈禱。Lyons回憶說:「頭頂上不斷有槍聲響起,我想我應該試着讓上帝站在我這邊。」第二天,Lyons再次去找牧師,卻被告知牧師已經離開。正當他心想「上帝在你需要祂的時候拋棄了你,」那刻他就被一個摔下來的重重的包打中,手臂和頭部痛了很久。服了止痛藥,他繼續服役了14個月才回到美國。
經過兩年多的物理治療後,Lyons在一次X光檢查時發現他的脖子其實斷過。當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他說:「你沒有死,或是四肢癱瘓,是個奇蹟。」他才意識到,他那時「上帝拋棄了我」的想法是錯的。那是Lyons經歷的一個「上帝時刻(God's Moment)」,他因此決定去服事退伍軍人。通過教會,他受訓成為一名軍牧,先在救世軍的退伍軍人與家庭中心擔任義工,照顧無家可歸者,後來成為正式工作人員,負責每週的靈性輔導、監督電影之夜、花園和溫室,並為中心的兒童提供書籍和點心。他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開心過。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就像家一樣,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如此。」
現在,Lyons是該地區退伍軍人的傾聽者,他希望提醒人們,尤其是退伍軍人,他們並不孤單。上帝是他們隨時的幫助者,藏在祂的翅膀蔭下,才得安穩,也必得安穩!
軍牧:戰場内外的扶持者|號角編輯部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