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老話說「不打不相識」,這句話背後有許多的典故,最常見的有出自充滿打鬥的章回小說《水滸傳》。一次,「及時雨宋江」、「神行太保戴宗」、「黑旋風李逵」三人在江邊琵琶亭酒館喝酒,宋江嫌魚湯不新鮮,李逵自告奮勇到江邊漁船去買魚,漁人不肯賣,結果與船主「浪裡白條張順」大打出手。李逵陸上功夫了得,但不諳水性,差點被張順在江中嗆死,好在被戴宗及時叫停。張、李兩人打了一架,互相賞識對方武功人品,後結為好友。
不吵不相識不只是在小說中才有的情節,也實際發生在廿世紀30年代兩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之間。一位是比利時的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他是天主教的神父,是當時少有的相對論專家;另外一位是佛萊德·霍伊爾爵士(Sir Fred Hoyle),他是英國一位皇家爵士,也是天文物理學家。他們對宇宙起源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勒梅特神父從哈伯定理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角度,得到宇宙在過去的一個時間定點,從一個極微小的「奇點(Singularity)」開始膨脹至今;而霍伊爾爵士則主張「穩恆態模型(Steady State Model)」,認為宇宙沒有「開始」,是永存的,在其中不斷地產生新的物質,也不斷地擴張。霍伊爾甚至在一次學術演講中挖苦勒梅特的理論為「大爆炸論(Big Bang Theory)」。雖然他們的學術見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在辯論中仍能彼此心儀,成了好朋友,並一同去意大利度假,成為一段佳話。
喬治·勒梅特
佛萊德·霍伊爾
現在我們知道勒梅特神父的理論是正確的,可惜他沒有獲得諾貝爾奬,反倒是兩位科學家因發現「宇宙微波輻射」證明神父的理論是對的,而得了這項榮譽。反過來說,在1950年代哥倫比亞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用巧妙的實驗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證明李政道與楊振寧的理論是對的,而使李、楊獲得了諾貝爾奬,吳卻沒有上榜(她雖曾四次被提名),不知是否因為她是女性的緣故?事隔60年,若這事發生在今天,相信結果可能是不同的。
吵架是一種高強度而迅速的溝通方式,雙方在單位時間內所傳遞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懂得如何吵架,的確會增進彼此的了解,其實這也應當是吵架的目的。吵架是一種藝術,吵架不是為了要「出氣」,也不是為了要「吵贏」,而是為了能溝通與了解,進而達到合作互助的境界。
「吵架專家」建議我們用所謂的「I-message」,就是把「I─我」的問題說出來,好邀請對方一同來解決這問題。例如:「親愛的老婆,我如果不吃早飯,那我一天都沒有力氣,上班效率很不理想,怎麼辦呢?」這是我有問題(需要吃早飯),否則會影響我的工作。這不是一個「挑釁」,而是邀請對方來幫助解決我的問題。若是說:「喂,我要去上班啦,妳怎麼還沒有做早飯給我吃?」,那麼不但你挑起問題,老婆也引發問題了:你憑什麼兇巴巴地要我做早飯給你吃?於是回答說:「你自己不會做嗎?這麼懶的人我還沒有見過。」
若是與人吵架會造成誤解,那麼與上帝吵架呢?祂是不會誤解我們的。《聖經》中上帝還曾邀請人來與祂理論呢!「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以賽亞書》一章18節)
《聖經》中許多認識上帝的人都曾與上帝吵過架,例如摩西。摩西是上帝的僕人,《聖經》說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命記》三十四章10節),但是他曾多次與上帝吵架,愈吵愈認識上帝。《聖經》中有些先知也與上帝吵過架,例如先知約拿(耶穌還特別提到這個人)。約拿向上帝生氣,上帝問他說這樣生氣合理嗎?他回答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約拿書》四章9節)這不是吵架是什麼?但是《聖經》學者都同意約拿是個認識上帝的人。對他人深刻的認識,的確是從關係而來的,與上帝有好的關係之前必須好好認識祂。
不打不相識|黃小石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