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功課、做家務拖拖拉拉,其實可以嘗試有創意地讓「沉悶」的事情變得有趣一點…… 家庭

孩子做功課、做家務拖拖拉拉,其實可以嘗試有創意地讓「沉悶」的事情變得有趣一點……

在教養子女問題上,孩子的拖延習慣是家長們頭痛的問題。拖延指要做的事情總是往後推遲,沒有管理好時間去完成。其實不少成年人也有這種時間管理上失敗的問題。

許多父母視孩子的拖延是出於懶惰、不負責任,不過拖延行為的背後,可能是心理上想逃避沉悶、困難或者沒有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父母只是施予壓力,反而使孩子更想逃避,缺乏動力去面對。

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否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拖延,並不是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例如孩子打電玩不拖延,做功課卻拖延。可以要求孩子必須先做「需要做的」,才做「喜歡做的」。例如:規定孩子先做完功課才可以打電玩;先整理好房間才可以去朋友家玩;先練完鋼琴才可以去打球;先吃正餐才有甜品。孩子因為想享受他喜歡做的事,便驅使他把需要做的事情先做好。從小教導孩子這個原則並培養成習慣,可減少拖延的機會。

需要做的事往往會比喜歡做的事沉悶,嘗試幫助孩子有創意地讓過程變得有趣一點。例如發現孩子在練鋼琴30分鐘時間內常上洗手間,後來媽媽用10個硬幣放一邊,彈完一首曲就把硬幣移去另一邊,直至10個硬幣都「移民」抵達另一邊就完成當天的練習;後來那孩子想出更有趣的做法——用毛公仔代替硬幣,每隻毛公仔聽他演奏一曲就移民到另一邊。有孩子覺得洗碗很沉悶,常常拖拖拉拉到上牀前才動手,有時還會忘記;後來他想像自己是個拯救者,把骯髒碗筷逐一從污水中「拯救」出來,沖洗乾淨重獲新生,做的過程變得有趣多了。

拖延也可能因孩子缺乏自信,面對有難度的事害怕嘗試,怕做不好而沒有盡全力去做,沒盡力自然而然地容易有失敗的經歷,負面經歷使他更認為自己不行,更沒自信,這是一種負面循環。

因此父母需要幫助自信低的孩子從「負面循環」轉入「正面循環」,鼓勵孩子,並且訓練他把困難事情分成一小步一小步來完成,把工作斬件式進行能減輕心理壓力,不會因害怕而不敢開始。例如預備測驗、考試或需要較長時間完成的功課,指導孩子設計一個時間表,每天做一小段,每完成一小步給自己一個小休息作為獎勵。提醒孩子不是等到有動力才開始,而是先開始,動力才會出來。例如寫作文,很多孩子感覺困難落筆,那就建議他先寫好題目和開頭一兩句,然後停下來想想後再寫,靈感和動力往往因為有了開始才會走出來。父母與孩子一起嘗試和經歷付上努力的過程是重要的,有努力過的事,結果通常都會較好,孩子越多成功的經歷,越發增加他的自信,自信提高了就會更願意嘗試,這樣孩子就進入了正面循環的模式。

有句話說:父母不能傳授給孩子自己未具有的能力,所以,父母也要積極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加上明白孩子的困難,並且耐心地帶領和指導,改變孩子拖延的習慣是指日可待。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改變孩子的拖延習慣|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