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州的「國會山」座落於西雅圖市中心以東有六萬人密集居住的街區,原就以夜生活、LGBT 及「反文化」著名於世;喬治‧ 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 之死,在今年5 月底引起全美風起雲湧的示威、暴動、打砸搶浪潮中,再以「國會山自治區 (Capitol Hill Autonomous Zone, CHAZ)」奪人耳目。
6 月8 日,西雅圖警方在大規模警民衝突後,棄守東區分局。示威者以警局大樓為中心,劃下包括六個街區、一個公園的「自治區」,宣稱這是「沒有警察的社區」。他們在路口設立標牌:您正離開美國,進入自由國會山。9 日,公開提出30 條清單,其中廢除警局、法院、監獄;釋放罪犯;撤銷犯罪紀錄;免費公屋;免費大學;改寫歷史教科書等項,明顯已從最早的「黑人的命重要 (Black Lives Matter,BLM)」之訴求,轉向「反文化、立新史」的終極目標,內部也有這是一場大革命起點的呼聲。
一開始,非裔女警長與白人女市長立場相左,警長認為應收復失土,市長卻認為這只是「街坊派對」,說:「雖然總統和部分媒體有不實及誤導的描述,但本市相信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權利的活動能夠持續……我們可以有個夏之戀。」主流媒體如《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都與市長同調。但自治區內治安情況持續惡化,報案急速上升、槍殺頻傳、居民出走,最後警察於7 月1 日清場淨空,自治區壽終,但這一把火卻早已在全美延燒開來。
《費城詢問報》副總裁兼執行主編維西諾斯基 (StanWischnowski) ,為一篇提到示威者不應燒毀樓宇的建築評論下了一個標題:「建築也重要 (BuildingsMatter, Too)」,引起黑人員工反彈,而於6 月6 日被迫辭職。《紐約時報》評論版主編貝內特 (JamesBennet) ,因刊出一篇共和黨參議員建議派軍隊鎮壓暴動的投書,在內外夾攻下於7 日被迫辭職。
1939 年拍的影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Wind)》,曾被譽為20 世紀最佳100 部電影第四名,6 月9 日被HBO Max 下架,理由是影片反映了南北戰爭當年對道德與種族的偏見;20 日,在加上包含兩段冗長視頻的「免責聲明」後,重新上架。6 月25 日,有人建議炸掉或剷除南達科他州總統山 (Mount Rushmore) 上四位總統頭像,因為他們是「征服者」,且雕塑者是個3K 黨員。
6 月16 日,維吉尼亞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凱恩 (Tim Kaine),在支持他提出的《2020 治安正義法案》時說:「美國沒有從任何人繼承奴隸制,我們創造了它!」《聖經‧創世記》曾記載約瑟被賣為奴的事,而凱恩明顯企圖改寫歷史。6 月27 日,普林斯頓大學宣佈,已將美國第28 任總統威爾遜的名字從其「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移除,因為他是個「種族主義者」。威爾遜是普林斯頓第13 任校長,曾在艱難中使學校成長。7 月1 日,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悄悄地將哥倫布雕像移除,因為現在許多人說他是「殺人犯」。
以史為鑑本是好事,但正如《聖經》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世上本無完人,借今非古對歷史人物求全責備,純屬矯情,只會分化社會,毫無正面價值。
|葉漢中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