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境中,家長要小心保護家人健康,又要顧及工作和經濟需要,且要照顧子女在家中的學習,難免承受著額外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兒童及青少年子女也經歷著非比尋常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產生各種情緒及行為困擾。難怪最近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變得格外有LED 問題(Lazy 疏懶、Emotional 情緒化、Defiant 不服從)。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其實不只是單單著重他們的外顯行為和症狀,也要了解孩子們的內在困擾,以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並且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6-12 歲兒童的情緒反應是很個別的,但普遍是受到身邊的成年人及環境壓力所影響。疫情中較多出現的異常表現,包括暴躁、多哭、一些較為幼稚的行為、過分擔心、憂愁、恐懼、失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願意參與以前喜好的活動、出現不能解釋的頭痛或別的疼痛等。
(二)13-17 歲青少年子女的困擾表現也不少,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關係上産生的緊張,背後原因包括有:起居作息產生的磨擦、青年人爭取更多個人空間產生的矛盾、親子雙方對自己和對方負面情緒的承載量、應對環境壓力衍生的衝突。
青少年子女可產生的心理健康症狀,包括專注力下降、焦慮、抑鬱、多疑、煩躁,甚至較嚴重的自殘、自我封閉、沉迷網路遊戲、菸、酒、毒品等。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腦部分泌失調、解難能力不足、應對壓力的態度和認知力不夠。此外,也可能跟青少年在暴風期爭取自主權,在父母威權管教下的反抗,以及代溝和東西文化差異有關。
家長可以和子女講些什麼?聆聽些什麼?做些什麼?如何針對子女內心安全感的需要,幫助他們紓緩心理壓力?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