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親子關係 家庭

在疫境中,家長要小心保護家人健康,又要顧及工作和經濟需要,且要照顧子女在家中的學習,難免承受著額外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兒童及青少年子女也經歷著非比尋常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產生各種情緒及行為困擾。難怪最近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變得格外有LED 問題(Lazy 疏懶、Emotional 情緒化、Defiant 不服從)。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其實不只是單單著重他們的外顯行為和症狀,也要了解孩子們的內在困擾,以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並且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

困擾成因及表現

(一)6-12 歲兒童的情緒反應是很個別的,但普遍是受到身邊的成年人及環境壓力所影響。疫情中較多出現的異常表現,包括暴躁、多哭、一些較為幼稚的行為、過分擔心、憂愁、恐懼、失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願意參與以前喜好的活動、出現不能解釋的頭痛或別的疼痛等。

(二)13-17 歲青少年子女的困擾表現也不少,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關係上産生的緊張,背後原因包括有:起居作息產生的磨擦、青年人爭取更多個人空間產生的矛盾、親子雙方對自己和對方負面情緒的承載量、應對環境壓力衍生的衝突。

青少年子女可產生的心理健康症狀,包括專注力下降、焦慮、抑鬱、多疑、煩躁,甚至較嚴重的自殘、自我封閉、沉迷網路遊戲、菸、酒、毒品等。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腦部分泌失調、解難能力不足、應對壓力的態度和認知力不夠。此外,也可能跟青少年在暴風期爭取自主權,在父母威權管教下的反抗,以及代溝和東西文化差異有關。

如何改進親子關係

家長可以和子女講些什麼?聆聽些什麼?做些什麼?如何針對子女內心安全感的需要,幫助他們紓緩心理壓力?

  1. 需要清楚記得,家庭應該發揮的功能,包括成為家人的堡壘、供應站、加油站、運輸站。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在有意或是無意間發洩在孩子身上。
  2. 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學業,要著重生活的平衡,每日儘量安排好日程,儘量保持正常生活規律,兒女也要知道父母在家也有工作的時段。
  3. 善用機會表達父母的愛與關懷,如:細心詢問和聆聽、觀察有聲無聲的表達和興趣、儘量了解和進入孩子的世界、讓他們知道家人要一同面對這疫情。
  4. 給每日的生活加添姿彩,如大家有溝通、笑容/歡樂、相聚/玩耍、飲食/運動,讓兒女適當地負上責任/家務/提議、加上適當的獎勵和檢討。
  5. 培養信仰的生活,如研讀《聖經》、唱詩歌、一起祈禱、看錄影再一起分享討論。
  6.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榜樣,因為兒女都在觀察父母處事待人的態度──如何解決困難、面對疫情;對工作、對兒女的態度如何,有否常常表達感激和讚賞?
  7. 家長和孩子溝通說話時,應多用「我亅,少用「你亅。切記邀請多於命令、詢問多於質問、避免「持續性」斥責。
  8. 傾聽孩子心聲時,要耳聽眼觀,留意子女情緒表現的軌跡、專注,以身體語言表達願意聆聽他們的心聲,表示好奇心,和明確地表示尊重子女的看法。要避免:打岔糾正、表現不耐煩、妄下判斷、強迫孩子。
  9. 家長可多做的事:調節家庭氣氛的活動(一起運動、家庭遊戲、開開玩笑);親子合作活動(家務分配、平均輪動);愛的語言(鼓勵、小獎賞、優質時間、服務、肢體接觸);示範或邀請共同尋找解難的方法。
  10. 平時家長在親子關係上,其實都要擔起四個角色──供應者、保護者、教導者、輔導者。如今在疫情中,更應用多一些輔導相關的技巧,去扶持子女,共渡疫境。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