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都有被騙的機會,詐騙的本質是以欺騙的手法來獲得受害者的信任而謀取不當利益。行騙的手法日新月異,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蔓延以來,相關的詐騙電話也隨之增加,有偽裝成新冠肺炎熱線套取受害者個人資料,也有以新冠肺炎蔓延附近銀行關閉為藉口,要求民眾提供信用卡與個人資料;這些電話詐騙者(Phone Scammers) 可能是通過真人的電話、機器人呼叫或是短訊傳遞,意圖竊取金錢或個人資訊。
人類有史以來,騙局就已經存在,《聖經・創世記》,就描述了雅各用欺騙手法騙取親兄弟以掃長子的名分和父親的祝福,而電話的發明讓騙徒有了新工具,可以跨越空間來行騙,而互聯網的問世則讓詐騙集團可以更容易地搜尋和鎖定受害者。因此,電話詐騙成為美國最常見的詐欺犯罪,民眾每年因此而損失的金錢相當可觀。調查數據說明,電話詐騙節節上升,縱然犯罪手法往往如出一轍,但是許多人因為社會常識不足,缺乏警覺性,因而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
騙局的設計通常是抓住人性的弱點,用巧妙或連環的手法來詐財,成功騙局有二個重要元素,第一個是贏得受害者的信任。騙子有如藝術家,以非常迷人和具有說服力的外表來行騙,如果騙局涉及銀行或投資,騙子會穿著專業的服裝,如果涉及家庭修繕詐騙,他可能會穿著破舊的工作服露面,一個騙子老手甚至可以讓您相信他確實是您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第二個元素是冒充社區的一員,因為是「自己人」往往讓受害者失去了警戒心,例如近年常發生的「中領館電話詐騙」,就是典型的「冒充社區一員」類型案件,騙徒往往冒充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用華人熟悉的中文,謊稱受害人有緊急包裹或文件,須在駐外使館提領,或稱有人冒用受害人身份違法犯罪,讓當事人因害怕而上當,詐騙團夥更可能通過技術手段,將來電顯示成駐外使領館的號碼以騙取當事人信任。
電話詐騙有多種形式,但是它們的行騙套路往往包括下列的手法:
聯邦貿易署(FTC) 是美國保護消費者免受電話詐騙侵害的主責機構。FTC 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保護消費者。
透過立法工程來保護消費者,美國國會2003 年通過《請勿打擾實施法》, 授權FTC 開設《國家請勿打擾登記冊》, 民眾可以到網站https://telemarketing.donotcall.gov 免費註冊家庭電話或手機。不過請勿打擾登記冊只能防止電話行銷的騷擾,很難防止電話詐騙集團使用機器人呼叫來行騙。
鑒於許多消費者因為社會常識不足,缺乏警覺性,因而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FTC 提供消費者在線資訊服務。消費者還可以將資訊列印下來為PDF,做為參考。
FTC 屬於行政機構,接到民眾投訴後,必須按照程序處理,往往曠費時日,就算進入行政法院獲得勝訴,罰鍰處分對詐騙集團也是難以產生嚇阻,因此FTC 在2003 年成立「刑事聯絡處」,與有興趣的執法機構合作,共同偵辦針對特定類型的消費者欺詐案件,迄今已成功刑事起訴上千名的騙徒。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2018 年7 月20 日,休士頓法院判決21 位分別住在8 個州(伊利諾伊、亞利桑那、佛羅裡達、加利福尼亞、阿拉巴馬、印第安納、新澤西和德克薩斯)的電話詐騙犯入獄,刑期長達20 年。此外,在印度Ahmedab ad,也有32人因涉及5 個電話詐騙呼叫中心,而被指控電匯欺詐、洗錢和其他串謀罪。
該騙局從2012 年到2016 年一直活躍在美國,約有15,000 多名受害者,共損失了數百萬美元,騙徒鎖定最脆弱的美國人,包括移民和老年人。聖地亞哥一名85 歲婦女接到自稱是國稅局官員的電話,指控她涉及逃漏稅,威脅要逮捕她,於是這位老太太付了12,300 美元給騙徒。一名芝加哥男子接到自稱是州警和移民局官員的電話,指控他是非法移民,威脅要逮捕他然後驅逐出境,於是他心生恐懼,而向騙徒支付了5,070 美元。
前述成功起訴案例只是電話詐騙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騙徒仍待繩之以法。《美南新聞》2018 年報導,有一位住在福遍郡擁有博士學位的中年女性,接到自稱是中國總領事館的電話,有一份緊急文要給她,內容是在一件洗錢案件中,發現兩張信用卡是她的名字,要求她配合調查,於是她就提供了護照號碼、銀行帳戶和信用卡號等資料。不料,詐騙集團順利取得這位女士的個資後,就用連環套的方式,威脅要逮捕她及查封她的財產,在緊張害怕之餘,她就將錢匯入了騙徒海外帳戶。
電話詐騙的被害對象並不限於販夫走卒、老弱婦孺,而是遍及社會各階層,不分種族、性別、年齡、收入、學歷,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電話詐騙已經不是個人的小問題,而是全民應該一起關注的大議題。每個人都要提高警覺,注意下列事項: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