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孔子 ── 永垂不朽的生命師傅

2014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謝陳惠珊、徐秀珊、趙秀華、鄧玉蘭、蔡忞、賴子通、周簡艷珍

蔡元雲醫生指出,生命師傅(Mentor)可以是在年齡、性格、國籍、文化背景盡不相同,但首要是敬畏上帝,必須持開放、願意聆聽的態度,與徒弟/導生(Mentee)建立一份活潑的、真誠的、深入的關係。用心發掘徒弟特有的恩賜,順著他們的才幹去發揮,而不是強迫他們學習,甚至企圖改造他們成為另一個人。

有教無類

孔子可謂中國生命師傅的先鋒。他最突出的主張是「有教無類」──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即不管出身、賢愚、貴賤、長幼,孔子都願意收為徒弟。在今天來說,「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可謂平凡不過,但在昔日階級森嚴,「禮不下庶人」的春秋時代,卻真是石破天驚的舉措。孔子的門生當中,有貴族的孟孫何忌、坐過牢的公冶長、富甲一方的子貢、一貧如洗的顏回、年長的子路和年幼的曾參等。

學思並重

孔子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習與思考並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期望他「舉一」,而學生能夠努力思考去「反三」。至於無法「舉一反三」的學生,孔子暫時不會灌輸新的知識給他的,免得帶來他更大的壓力,卻會循循善誘地鼓勵他繼續反覆思考。可見,孔子學思並重,反對背誦、硬記的填鴨式教育。

因材施教

孔子瞭解到學生的資質、性格等有個別的差異,因此他發展出一套靈活的教學方法,便是歷久常新的「因材施教」。其基礎便是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去瞭解學生的志向、思想、言行、興趣,認真地分析學生之「材」,因其「材」而施教,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現代教學法的「拔尖補底」,其實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倡導了。
《論語‧先進》中記載了一個孔子因材施教的經典例子。子路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後便要馬上做嗎?」孔子回答:「父親兄長還在,怎麼可以馬上去做,應當先和長者商量。」當冉求問孔子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馬上去做吧。」在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覺得老師有雙重的標準,懷著疑惑請教老師。孔子回應:「冉為人遇事畏縮,過於小心,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子路是急性子,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勸戒他謹慎一點。」

師生融洽

孔子並不是一些人所想像的拘謹嚴肅,道貌岸然;相反,他是很活潑、隨和、幽默的,並且與學生的關係是十分良好。《論語‧述而》第二十三節中,孔子說:「眾弟子你們以為我有甚麼隱藏不說的?我實在沒有一點的隱藏。我做的事,沒有一件不與你們共見共聞的,我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孔子在學生面前不隱瞞,不造作,言行合一,與他們融洽相處。

胸襟廣闊

《述而》第三十節中記載了這個故事:陳國的官員問孔子:「魯國的昭公瞭解禮法嗎?」孔子回答:「瞭解。」孔子離開後,陳國的官員告訴孔子的弟子巫馬期說:「我看到孔夫子掩飾魯昭公的過錯。魯昭公欲娶同姓妻,卻怕遭人指控,於是自行更改妻子的姓氏(根據當時的禮法,同姓是不可結婚的)。這樣故意造假,算是知禮嗎?」巫馬期將這段對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很幸運,當我有過錯時,有人給我指出來。」孔子有這樣的胸襟、器量,願意接受批評,甚至是晚輩的批評,這便是孔子得到學生尊重的原因。

生命師傅的楷模

孔子一生在史學、哲學、政治上貢獻良多,在教育上的貢獻尤為特出,創立「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不愧受尊為「萬世師表」。孔子言教身教兼重,著重啟發、辯證,以學生為中心的「因材施教」教學方式,造就他成為永垂不朽的「生命師傅」楷模。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傳道、受業、解惑
孔子 ── 永垂不朽的生命師傅
反叛少年遇上尋道老師
刻骨銘心師生情── 細說一段不打不相「惜」的師徒關係
有教無類的 正生書院
球場上啟發生命成長
好書推介:《FAITH一般的信──寄天國的生命師傅》

2014年6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通識教育 • 天倫樂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生命線 • 免費活動消息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