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東亞小孩的內耗九件套,其中之一是討好人格。「討好型人格」是一種長期、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他們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需求,只為了得到認同、避免衝突。
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有幾個特點:不敢說「不」──不管多困難,他們都不敢說「不」;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他們總是看別人臉色,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習慣道歉──就算不是自己的錯,也常常說「對不起」;過度在意別人的情緒──別人一點點情緒波動,就會讓他們很緊張;避免衝突──他們寧願自己委屈,也不想發生爭執。
這些行為都是為了追求他人認同,避免被遺棄、拒絕或批評。這種行為模式可能跟童年經驗有關。在不穩定、充滿壓力的環境中,孩子為了生存,學會了討好大人。
在華人家庭的文化脈絡下,群體意識往往被置於個人需求之上。強調和諧和順從的價值觀無形中塑造了許多孩子的性格。他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將他人的期望視為首要任務,以獲得認同和安全感。然而,這種「聽話」的行為模式,卻可能在他們成年後,演變成一種「討好型人格」。
儘管討好型人格者通常展現出溫暖、體貼、可靠和周到等親社會特質,心理學研究卻強調了長期自我犧牲所帶來的巨大代價。討好他人本是用來建立連結和獲得認可,但過度的討好卻往往會適得其反,形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循環,為了滿足他人而犧牲自己的需求和福祉,會逐漸侵蝕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令人際關係變得扭曲。
當代心理學普遍將討好型人格視為一種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對個人福祉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他們發現,長期忽視自身需求,會產生怨恨、疲憊和焦慮,甚至引發生理上的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模式讓人際關係變得虛假和缺乏深度,因為討好型人格者往往難以表達真實的自我,他們只可以用表面甚至是虛假的自己來與人相處。
在華人社會中,這種現象尤為常見。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都在無形中強化了這種行為模式。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尊重長輩、服從權威,要以集體利益為重。這種文化背景,使得他們更容易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甚至是被漠視的地位。
然而,心理學家提醒我們,過度的自我犧牲並非健康的關係模式。真正的連結,建立在真實、平等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設定健康的界限,才能建立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討好型人格的種類
然而,單單照顧自己的需要而漠視他人又是否健康呢?我們又會否走向另一極端,拋下討好心態後,變成自私自利不顧他人?心理及輔導專家凱文・李曼博士(Dr. Kevin Leman)提出的討好型人格的金字塔,指出討好的不同層次,其中有不健康的討好,也有健康地關顧他人的層次,讓我們從底層開始:最不健康的討好型人格,是極度受苦討好者和抑鬱討好者,前者面對言語攻擊時只會盡一切努力安撫對方,用道歉、屈服和請求原諒來換取對方的冷漠和羞辱;後者對正常、健康且充滿愛和尊重的人不感興趣,認為這樣的人很無聊,他們迷戀那些與人疏離、難以接近、讓人無法確定的人在一起。
中度的討好者不至於如上述那樣陷入病態的邊緣,但也令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例如精疲力竭的討好者總是無法說「不」,即使內心可能充滿憤怒和緊張,但大多數時候仍然對外界展現出快樂的面孔。至於輕度沮喪的討好者,生活不像精疲力竭的討好者那樣忙亂,但仍然會因為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意願,所以希望做出一些改變。
最理想的,是「正面的討好者」,他們能夠堅持己見而不顯得粗魯,自信但不自負,自我照顧但不自私。關鍵在於正確排列自己的優先順序,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同時照顧自己和他人。
對基督徒的意義
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討好型人格引發了一個重要的神學思考:基督徒應如何平衡服事他人與維護個人界限之間的關係。表面上,基督信仰似乎鼓勵人們無條件地犧牲自己,效法基督為他人捨命的榜樣。然而,若深入探討《聖經》,我們會發現更為整全的教導。
基督徒的自我觀念源於與神的關係,而非他人的認同。《詩篇》十六篇2節提醒我們:「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當我們的價值感建立在與創造主的關係上,而非他人的評價時,我們便能擺脫過度討好他人的需求。這不是推崇自私或自我中心,而是確認我們的真實身分與價值來自神,這使我們能以健康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設立界限在基督信仰中有其重要地位。神學家凱文・德揚(Kevin DeYoung)指出,設定界限的辛勤工作不容忽視,因為神為了祂的榮耀和我們的益處,呼召我們這樣做。這提醒我們,健康的界限不僅對個人有益,也能榮耀神。耶穌本人在世上服事時,也曾刻意抽離人群獨自禱告,以恢復精力和與天父交通。
基督徒需要明辨討好型人格與基督教服事精神的本質區別。討好型人格源於恐懼、缺乏安全感和對認同的渴望;而基督徒的服事則應源自對神的愛和對他人的關懷。前者主要關注「我如何被看待」,後者則專注於「如何真正愛人如己」。
既然「愛人如己」是這麼重要,照顧他人和自己應該是同樣重要的,我們不需要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也不可以自私自利犧牲別人。教導下一代如何將自己的價值連於上主的揀選和恩典,持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需要,相信是我們作父母要好好學習的功課。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