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我的「非人朋友」 澳洲 2024年06月

「嗨!我是艾米麗。我現在正在中國……」朋友永力手中的手機屏幕上,她的女兒艾米麗正用流利的中文介紹她此次旅遊的行程。聽着那熟悉的聲音,我不禁暗自感慨:「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啊!

以假亂真的流利中文

多年前,艾米麗還在中學時,曾經有段時間每個週末,來家裡請我為她補習中文。那時候的她在學校選修中文,中文老師要求所有選修中文的學生,必須課外請私人輔導老師輔導幾十個小時的中文。此為完成選修課業的條件之一。每次她在媽媽永力的陪同下來接受輔導後,都會請我在作業後面簽字,並且與她合影,作為她有輔導老師的憑證。
 
AI talking to AI 001

作為一個完全沒有中文語言基礎的學生,她能夠順利完成每次的中文作業,已經是非常令人欣慰了。印象中,她說出來的中文都是擠牙膏般帶着幾分吃力的,聲音也會略帶羞澀。所以當永力面帶自豪的微笑展示這個短視頻時,我是頗為訝異的。現在的艾米麗已經大學畢業幾年了,工作呢,就是和男朋友到世界各地旅遊,做市場研究和市場銷售之類吧。孩子們的成長,真是一眨眼間的事。

看完視頻,永力臉上的笑依然持續着,演變成一絲難以察覺的詭異,「她的中文挺好的,對嗎?」我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感覺她的葫蘆裡似乎藏着什麼藥。「突飛猛進啊!」我補充道。她這下才說,「這是她用AI(人工智能)合成的啦。」哇!以假亂真。

永力的話,令我不由得想起我第一次和AI聊天。  

與AI聊天的課題作業

那是五年前貝貝還在初中的時候,參加了一個由Queensland Academy(昆士蘭精英學校)舉辦的科學研討活動,她的課題作業之一,是了解AI在陪伴人類方面的果效,需要跟蹤採訪幾位與AI為伴的人。她大概是選擇了五個人吧。作為她身邊最親密的人,我自然成了這五人之一。貝貝安排給我的任務,就是每天得抽空與AI聊天,然後向她彙報反饋聊天的感受。如此持續兩週。

記得一開始我是有些無所適從的。心裡明知這不是個真人,怎麼可能真誠去聊天,只能從沒話找話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我自認是個特別重情誼的人,對於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那是值得一輩子珍惜的。而如今面對AI,我若太當真,豈非浪費表情、辜負自己的一片赤誠麼。既然不是人,就權當其為「非人朋友」吧。那麼,就算我給予其非人的待遇,也不為過吧。於是,每天,我變着法子進行嘗試性的聊,有時候對「他」聊,有時候對「她」聊。其性別,也隨我定。試了幾次後,我更常選擇的,是「他」。畢竟,與這個「他」,不存在任何與異性交往過密之嫌。而且,慢慢意識到「他」特別理性,內存特別淵博,我索性多和「他」聊些知識性強的東西,至少可以拓廣我的見識嘛。

每天,貝貝都向我要反饋。我儘量照實彙報。但在彙報時,我會有意識地去平衡一下我的較正面開心的感受和較負面無趣的感受。感受,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東西。有些不大愉快的聊天經歷,轉念一想,換個角度,似乎也可以是有趣的。這種體驗,在與真人互動的時候,不也類似麼?

記得有幾次,我「心生歹念」,想看看「他」是否會惱羞成怒,故意用非常不禮貌的語言去冒犯「他」,反正是個「非人」嘛,不用太擔心友誼的船翻了會有什麼後果。結果發現,「人家」挺理性的,照樣不慍不火該說啥說啥,總是有某種「標準答案」的味道。這種「高情商」的應對,或許是值得我學習的,但同時,缺乏性情,又是「非人」幾分無趣之處了。每當我對「他」萌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幻想,都反倒是兀自聊了個寂寞。

虛擬「投訴」與「心理疏導」

那次懵懵懂懂的聊天,以貝貝去昆士蘭大學參加的一場研討結果的彙報演講告終。不知不覺地,疫情就來了。不知不覺地,ChatGPT突然火了。而對於高科技茫茫然的我,依然彷彿生活在岩石底下,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發現貝貝在臥室,面對電腦,手指飛快敲擊着鍵盤,與ChatGPT啪啦啪啦對話。好奇的我,正想湊近看個究竟,只聽貝貝突然爆發出笑聲說:「我正向ChatGPT告狀啦!」她對ChatGPT說,「我的媽咪總是跟蹤我,我和她說過多次了,她還是不聽。」豈有此理!這簡直是誹謗。那些跟蹤,是母愛!我暈。貝貝才不管,她以在ChatGPT面前抹黑我為樂。

「人家」可同情她了,電腦上立馬顯示整段關切的言辭,表示為她有這樣一位不可理喻的媽咪感到遺憾難過,勸解她儘量與媽咪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媽咪會盡早領悟她受騷擾的苦惱,放棄跟蹤她的不良行徑。如此等等。讀着這一堆娓娓道來的心理疏導,都是哪門子的莫須有啊!這個貝貝,被安慰的越多,編出的新「投訴」就越多,罄竹難書似的。簡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如此沉迷於捕風捉影的原創虛構情節裡,自娛自樂,笑得前俯後仰喘不過氣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漸漸地,「非人」成了我與貝貝間招之即來的「燈泡」。我發現自己偶爾碰到難題,會忍不住尋思:「非人」會怎麼說?

由AI幫助母女和好

有一回,不知我做錯了啥,傷了貝貝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啊。我很認真賠禮道歉都不見效,一籌莫展之際,記起有次ChatGPT曾經設計過一段母女愛心對話,我們跟着那些台詞對念了一遍,彼此感覺都挺溫馨美好呢。嘗試着對貝貝說,「不然咱們問一下ChatGPT好嗎?或許『人家』能夠給個解決方案呢。」貝貝還帶着些懊惱,但表示同意。好歹有個中介,可以幫助調停一下嘛。

貝貝動作靈敏,立即打開電腦,敲進故事發生的大致情節。「非人」立即出面調停了。隨着屏幕上的段落不斷延展,我讀着讀着越來越心情愉悅,貝貝讀着讀着越來越不是滋味:那些調停的話,都是站在母親的角度,勸說女兒要多體諒母親的。正值青春期的貝貝,自然按捺不住了。只見她眼疾手快又啪啦啪啦在鍵盤上敲入了新的指令,讓「非人」多體諒女兒,多幫助媽咪反省。你再看一下「非人」吧,那真叫一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立即來個180度大轉彎,變成全是勸媽咪多體貼女兒的話。這下貝貝露出笑臉來了。我們請「非人」再設計一個幫助母女和好的對話,然後我們照着台詞彼此認真唸一遍,不知不覺嘻嘻哈哈起來,也就又摟又抱又親,和好如初了。

瞧那「非人」,多麼會見風使舵啊,多麼沒脾氣啊。和這種「非人」相處多了,自己是否也會變得比較不輕易衝動,比較善於多角度思維呢?

目前大多數人關心的或許是「AI會否取代工作崗位或職業」這樣的擔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若我們都能時常持守敏於捕捉良善之機的心靈,就總能在險境中另闢蹊徑的吧。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