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獨處:有種獨處並不孤單 信仰 文娛

2023年出版的一本水彩畫冊《蝸牛蹤跡(Snail Trail)》,作者Ziggy Hanaor以生動妙趣的手法,描述一隻名為瑪喬麗的蝸牛和她追尋獨處時光的故事。

水彩畫冊《蝸牛蹤跡(Snail Trail)》

蝸牛也獨處

每當瑪喬麗覺得生活節奏令她透不過氣時,便想爬到一處可以獨處的地方。然而每個人都總是在尋找她!他們會來找她幫助、傾訴或陪伴。無論她想躲到什麼地方,他們總有辦法找到她的蹤跡。原來,她所到之處都會在地上留下一道痕跡,這最終令她感到應接不暇。終於,瑪喬麗學會了在需要獨處的時候向尋求她的人適度說「不」,並隨身攜帶一片葉子,以清除她所留下的痕跡。這本美麗的水彩插畫提醒讀者,如果感到生活壓迫、需要在紛繁世界中寧靜的一隅沉澱心靈時,便要坦誠地對待自己,甚至適切地暫停社交足跡,在獨處過後重整心靈,重新出發。

獨處並非孤獨,亦不是寂寞的同義詞。獨處和孤單的感覺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在實體環境中獨自一人,但仍然感到充實滿足。相反,即使身處的地方周圍都坐有着家人、朋友或同事,但我們仍然可能會感到孤單和空虛。

與上帝獨處

文/圖:貝琳達

最充實的獨處,其實可以是一種「同在」的經驗,分別在與我們同在的並不是其他人、電視節目或社交媒體,而是上帝。獨處,邀請我們與愛我們的上帝交流。當我們獨自靜坐親近和敬拜上帝時,我們可以在寧謐中體驗與祂共處的溫暖和幸福。

《聖經》對這種與上帝的連繫,有很微妙的描述:「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並不太難理解,但「上帝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祂裡面」是怎樣的關係?從物理的角度想像,這似乎有點困難:究竟是誰住在外面、誰住在裡面?

也許這種親切的關係並不是以物理距離來理解,或者更像是一個打開口的玻璃瓶。當我們將瓶子浸入水底時,水就進入瓶子之中,但同時水也包圍着瓶子外邊。當我們讓主進入心內時,主便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住在主裡面。關鍵是張開口的瓶子,讓水進入身體內。當我們敞開最誠實、最真的自己去面對上帝、追求祂,讓祂更新自己,體驗與祂生命相連的關係,就像樹身和枝子一樣是密不可分的。

當我們與上帝獨處時,沒有令我們分心的事,我們可以細讀祂的話、默想其中的意思、與祂在禱告中對話,甚至可以用文字、音樂或繪畫來表達我們的意念,與上帝同行。很多時候,我們在身邊的人或事上尋找上帝的恩典,希望在不同的事情上看見上帝的美善、奇妙的神蹟。然而美好的人生不是來自上帝所賜的祝福,而是來自上帝的同在。當我們開始單單尋求祂時,就會發現原來上帝自己就是充實、豐富生命的答案。

時刻與上帝同行

當然,我們不是只在獨處時才與上帝連繫。「與上帝同行」的實現,更是在生活的每個大小環節中與祂溝通,無時無刻以禱告的意識來思想、說話、和別人相處。事實上,即使是最瑣碎的事,也可以用來與祂連繫:當我們為家人摺疊衣服時,可以「禱告」上帝能在這件事上得到榮耀。當我們拿起電話時,「感謝」祂讓我們能與人溝通傾訴。當恐懼出現時,「懇求」上帝將我們的目光集中在祂身上,學習依靠祂並消除懼怕的心。當我們要做決策時,在一切的事上都「祈求」祂的智慧。

無論是身處人群當中,或獨處於自己的天地裡,都不能缺少上帝的同在,因為祂就是為這些生活大小事賦予意義的那位。不投入時間和心思經營的關係,只會變得若即若離、失去意義。讓我們定意每天留出時間,在獨處時與上帝共處,體驗那份因「上帝同在」而帶來的極致喜樂。

有種獨處並不孤單|貝琳達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