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心靈健康成長不容忽視,美國有兒童保護法例,18歲以下的孩子受到防止虐兒條例的保護。在華人社區裡,父母最容易觸犯虐兒法例是施行體罰,那是被視為對孩子的身體虐待。華人傳統視體罰是正面的管教,目的是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然而在美國社會,體罰是負面的虐兒行為,因為它使孩子身體及心靈受傷。
從兒童心理研究上,用體罰來糾正孩子的錯誤不是一個好辦法,因為它藉肉體的痛苦和恐懼來逼使孩子停止不良行為,雖然往往即時奏效,但不長遠,因為只是停留在處理孩子表面的行為,未有根治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孩子會記得被打的情景,情感受傷,留下陰影。再者,父母以暴力威攝他就範,這種「榜樣」容易導致孩子亦會用「以暴制暴」的心態來處理問題。在美國,一旦孩子身上發現有非意外造成的受傷痕跡,兒童保護局會介入展開調查。
有一個五歲小孩在學校被老師發現,在他的肚皮有多處被手指擰過的新舊瘀痕,孩子說每次他不乖的時候,爸爸就會用手指擰他的肚皮。老師通告兒童保護局,保護局人員迅速突擊家訪,發現家中三歲的妹妹小臀上也有被打過的瘀青,媽媽說爸爸脾氣壞,她是不同意爸爸體罰孩子的,但因為媽媽從未向學校或有關當局求助,並且事發時候亦沒有能力制止爸爸、保護孩子。結果兩個小孩都被送去寄養家庭代為照顧,父母需要接受心理及教養輔導,歷時一年多,經由社工機構不斷跟進,父母要讓法庭信任不會再有傷害孩子的事情發生,孩子才獲重回父母身邊。
另外有一位情緒不穩定的單親媽媽,她四歲女兒身上衣服遮蔽的地方,被老師發現有多處牙齒印跡,原來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媽媽用咬來懲罰她。學校通報兒童保護局,孩子即日被保護局人員帶走,送去寄養家庭暫時照顧,法庭要求媽媽接受精神健康治療,並且要參加家長課程,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及有效教養兒女的方法。那位媽媽所屬的教會牧師夫婦,挺身願意成為那孩子的寄養父母,孩子住在他們家中,因為彼此在同一個社區,孩子可以繼續回到學校上學,孩子也認識那對牧師夫婦,大大減低媽媽不在身邊對孩子的影響。牧師夫婦愛心的幫助和付出,溫暖人心。
家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人際關係互動的環境),孩子在家庭成長的經驗,成為他們日後如何與人相處的藍本。孩子做錯事需要受罰,是幫助他們不要重蹈覆轍,但不應對他們使用暴力,更不要在情緒失控時施教。《聖經‧箴言》十七章10節:「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父母合理的家庭生活規則,加上以身作則的榜樣,是最有力及最有果效的管教方法。@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體罰觸犯兒童保護法例||李飛君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