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
  0 條回復
  756 次閱讀
基本信息
詳細內容

作者:陳熾牧師

屏幕截图_2025-01-02_172606.png

2024年:重塑美國民主的一年

在這個將被後世historians研究數代的年份裡,2024年標誌着美國政治和社會歷史的轉捩點。總統大選中,繼總統拜登意外退選、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被提升為民主黨候選人後,川普驚人地重返權力,揭示了美國社會的深層裂痕,同時挑戰了傳統的政治智慧。

川普的勝利雖非他所宣稱的壓倒性優勢,但在多個方面都具有歷史意義。他首次贏得普選票,以49.9%對賀錦麗的48.4%獲勝,是自1968年以來最接近的選舉之一。這次選舉表明,傳統的政治準則已不再具有往日的分量。川普在紐約封口費案中的刑事定罪,以及多項起訴都未能削弱他的吸引力,反而似乎加強了其支持者的決心。

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選民明顯將經濟考量置於抽象民主原則之上。儘管人們普遍擔憂川普試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但選民似乎更關注民生議題,而非民主受威脅的警告。這種轉變表明美國人對民主制度的看法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這一年還揭示了重大的人口結構重組。民主黨傳統的選民聯盟出現裂痕,年輕的非裔和拉美裔男性越來越多地在兩黨之間分散支持。與2020年相比,川普在45歲以下非裔男性中的支持率翻倍,而同年齡段的拉美裔男性則在候選人之間平分秋色,這與歷史投票模式形成戲劇性的轉變。

文化議題仍然存在深刻分歧。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的全面調查顯示,拜登和川普支持者在從移民到性別認同等議題上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分歧在移民問題上尤為明顯,63%的川普支持者贊成全國性的驅逐行動,而拜登支持者中僅有11%持相同立場。

以色列-加沙衝突意外成為國內政治的影響因素,導致阿裔美國人投票模式發生重大轉變。在密歇根州 Detroit,民主黨的支持率從2020年的69%驟降至2024年的36%,凸顯了外交政策對國內選舉結果的影響力日益增長。

弔詭的是,儘管美國人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分歧,但仍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共識領域。跨越政治光譜的大多數人都支持公開討論心理健康,94%的拜登支持者和79%的川普支持者對此持積極態度。同樣,雙方都強烈支持討論美國的歷史成就和挑戰。

步入2025年,這些轉變的影響仍在持續展開。這次選舉揭示,美國民主比許多人擔心的更具韌性,但同時也比此前理解的更容易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的左右政治光譜似乎越來越無法解釋由經濟焦慮、文化認同和人口統計變化等複雜交織形成的投票模式。

這些發展表明,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政治重組,更是美國人與民主互動方式的深層轉變。隨著國家在其重返的總統領導下前進,2024年的經驗教訓無疑將影響未來數年的政治策略和社會對話。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24/06/06/cultural-issues-and-the-2024-election/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4/12/27/what-did-two-thousand-twenty-four-election-tell-us-about-us-voters

2024 大選, 不庸置疑的事實是基督徒選民在川普2024年的勝選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基督徒佔選民總數的72%,其中56%投票支持川普。宗教投票模式既呈現出可預測的趨勢,也出現令人意外的轉變。

白人福音派基督徒維持了對川普的強烈支持,約80%投票支持他,與先前選舉相近。然而,最顯著的變化來自天主教選民,他們的投票率上升(從2020年的67%增至70%),並給予川普54%至58%的支持率,創下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獲得天主教徒支持的最高紀錄。

報導指出,許多基督教選民選擇忽視川普的個人爭議,轉而關注與其價值觀相符的議題。這一現象在西裔 Hispanic基督徒中特別明顯,無論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川普在拉美裔男性選民中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從2020年的36%增至55%)。

這種轉變似乎源於選民認為民主黨不再代表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特別是在家庭和墮胎等議題上。然而,由於羅訴韋德案 Roe vs Wade 被推翻後墮胎已成為州級而非聯邦層面的議題,這次選舉中墮胎問題的影響力似乎低於往年。

宗教信仰和政黨綱領是影響基督教選民決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通貨膨脹(38%)和移民/邊境管制(34%)等經濟問題。報導指出,許多基督徒感到有必要根據其價值觀投票,特別是在宗教自由、家庭價值觀和教育權利等方面。

https://gazette.com/election-coverage/religion-and-politics-how-the-power-of-the-christian-vote-influenced-the-2024-election/article_60afdcf6-a913-11ef-bcb9-3fe7d5e714b5.html

深信美國華人基督徒在大選中亦相當投入,一反4 年前的冷漠態度,加入千千萬萬基督徒選民行列, 重新回歸以聖觀為基礎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來審視國家,政權,文化,社會議題,俗世思潮對整個美國所產生催毀性的後果!

這次美國人民的「靈性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 使一個國家從罪悪深淵的邊緣中恍然大悟, 臨崖勒馬, 願意迴轉, (悔改) 重返上帝的懷抱中!

對比之下,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到近代唯物主義的捆鎖下,炎黃子孫仍然無法掙脫這種惡性循環的唯物「三觀」框架下的思維模式, 中國人已失去了追求靈性, 真善美的崇高理念, 也失去了 “逆向思維”的衝動,和對形而上世界的認知; 只專心提高適者生存,自利自保的動物性本能,道德倫理規範早就被政治口號所取締。

聖經三觀與唯物論三觀的強烈對比

  • 世界觀的核心差異-

聖經的世界觀根植於「創造論」,相信宇宙和一切生命的起源是神的創造。聖經第一句話「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世記1:1),展示了一個超然的創造者主宰萬物的世界觀。在這種觀點下,世界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而是帶有目的性和意義的創造。

相比之下,唯物論的世界觀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並否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唯物論將宇宙視為物質隨機運動的結果,並用自然法則解釋一切現象。這種觀點通常認為宇宙是無意識且無目的的存在,削弱了人類尋求超越意義的可能性。

  1. 聖經世界觀
    • 核心理念:世界是由一位有意識、有目的的神創造的(創世記1:1)。宇宙是有秩序、有設計的,目的是反映神的榮耀。
    • 對人的影響:人類被賦予管理和看顧地球的責任(創世記1:28),有明確的生命目標。
    • 社會影響: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不僅是經濟的工具,更是神計劃中的一部分。
  2. 唯物論世界觀:
    • 核心理念:世界是物質的組合,生命源於隨機的自然進化,沒有超越性的目的或設計。
    • 對人的影響:人被視為進化過程中的生物體,其存在以適應環境和繁衍為目標。
    • 社會影響:社會結構被解釋為物質需求的產物,忽略了精神和道德的深度需求。
  • 人生觀的具體對比

聖經的人生觀認為,人類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創世記1:27),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與使命。人生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個人滿足,而是與神建立關係並實現祂在世上的旨意。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提到:「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這意味著,即使在人生困境中,仍能找到超越物質的屬靈價值。然而,唯物論的人生觀主張人生的意義來自物質條件與生理需求的滿足。生命被視為進化的產物,其目的是生存與繁衍。在這樣的觀點下,個體的價值常被簡化為對社會或經濟的貢獻,忽略了靈性與超越性的層面。聖經的價值觀建立在絕對道德標準之上,即神的律法和祂的品格。

十誡(出埃及記20章)與耶穌的教導(如《馬太福音》5-7章)提供了行為的道德準則。聖經強調愛與公義的平衡,呼籲信徒以愛鄰舍、饒恕敵人和追求聖潔為行為準則。唯物論則傾向於相對主義的道德觀,認為道德是社會進化的產物,隨著文化與歷史的變遷而改變。行為的選擇通常以個人或群體的利益為核心,強調自我實現和功利主義。

  1. 聖經人生觀
    • 生命意義:人生的目的在於榮耀神並與祂建立關係(羅馬書12:1-2)。人不僅有肉體,更有靈魂,擁有永恆的命運。
    • 道德行為:行為被神的律法指導,旨在實現對神的愛和對人的愛(馬太福音22:37-39)。
    • 對犯罪意念的影響:罪被視為違反神的律法,因此悔改與救贖是生命的核心。
  2. 唯物論人生觀
    • 生命意義:追求個人快樂和物質成功,生命的價值來自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 道德行為:以功利主義和相對主義為基礎,道德依社會契約而定,沒有絕對標準。
    • 對犯罪意念的影響:犯罪被視為社會和環境壓力的結果,偏重於外在條件的解釋而非內在品格的問題。

三、價值觀對倫理、文化與社會行為的影響

  1. 聖經價值觀
    • 倫理觀念:以絕對的道德律(十誡等)為基礎,強調公義與愛的平衡(彌迦書6:8)。
    • 文化生活:提倡以神為中心的文化創造,包括音樂、藝術和教育(詩篇150篇)。
    • 社會行為:重視社會關懷,如對貧窮、孤兒、寡婦的幫助(雅各書1:27)。利己與利人並存,愛鄰舍如己(馬可福音12:31)。
  2. 唯物論價值觀
    • 倫理觀念:以相對主義為基礎,行為的對錯取決於環境和個體的利益。
    • 文化生活:文化表現以滿足感官需求和物質追求為主,藝術往往缺乏超越性和內在深度。
    • 社會行為:傾向於功利主義的社會互動,關懷多基於經濟效益,缺乏無私的精神。

四、犯罪意念的差異及其社會影響

  1. 聖經觀念
    • 對罪的認識:罪是違反神的律法,具有靈性的後果(羅馬書3:23)。
    • 對犯罪的遏制:透過神的話語和內在良知,基督徒被呼召悔改,避免犯罪。
    • 社會影響:形成敬畏神的文化,推動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
  2. 唯物論觀念
    • 對罪的認識:犯罪被視為生理和心理壓力的結果,與社會結構相關。
    • 對犯罪的遏制:主要依賴法律和懲罰機制,缺乏內在自律的動力。
    • 社會影響:犯罪率可能因道德基礎的弱化而上升,社會穩定性依賴外在強制力。

五、對利己與利人思想模式的影響

  1. 聖經模式
    • 利己:與神建立關係帶來內心的滿足和永恆的意義。
    • 利人:強調服事他人,關愛弱勢群體(馬太福音25:40)。
    • 社會結果:建立以愛和公義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2. 唯物論模式
    • 利己:滿足個人慾望,追求物質利益。
    • 利人:關愛他人的動機通常基於社會交換原則,帶有功利色彩。
    • 社會結果:容易導致分化和競爭,社會關懷流於形式化。

、 影響社會觀念的實際應用

聖經的三觀影響了對教育、經濟、家庭等多方面的認識。例如,聖經指出,教育的責任在於家庭(申命記6:6-9),經濟應基於公平與誠信,而不是剝削(利未記25章)。相比之下,唯物論在這些領域更多地以物質利益為導向,促進了功利主義和消費文化的發展。

 超越物質與信仰的呼召

聖經的三觀超越了物質層面,帶來靈性的深度和超越性的希望。它為人類提供了目的、道德方向和永恆的意義。唯物論則以物質為核心,否定超越性,使得生命的意義局限於此世的範疇。

在當代社會中,基督徒面臨著從唯物論中重新建構聖經三觀的挑戰。這不僅需要深入了解聖經真理,也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實踐信仰,影響家庭、職場和社會,以見證神的國度。

聖經三觀與唯物論三觀強烈對比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辨析兩種截然不同的三觀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道德行為、文化生活、倫理觀念、犯罪意念、社會關懷以及利己利人的思想模式。

聖經的三觀以神為中心,建立在永恆和絕對的道德基礎之上,強調靈性的深度和社會的共同福祉。唯物論則以物質為核心,強調短期的個人利益與感官滿足,缺乏超越性和持久的道德基礎。兩者的對比不僅反映在個人的行為選擇上,也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法律和倫理結構。

這種對比提醒我們,唯有回歸聖經的價值觀,才能建立一個平衡且充滿愛與公義的社會,既能滿足個體的需求,也能促進整體的和諧。

最近有兩個油管影片對以上的議題有深刻的討論,題目分別是:

    • 大康有話說: “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
  • 翟大卫牧师“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國”-的13點回應
 

我補充的觀點有兩個:

  1. 只有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才能救中國,而不是「基督教」。宗教不能救中國,只有一個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才能扭轉千百年來以人本,封建君主制度,或變相的唯物主義集權制度下的國家命運。
  2. 現今就是傳揚天國真理,福音拯救大能的時機,不必再浪費時間去討論,澄清或辯解,而是採取集體行動的黃金時段。趁著大量出國的人民,短期逗留或移民海外的僑民,唯物三觀可以被“房角石”救贖主耶穌基督輕易敲碎, 生命重新被建造,用全新的生命視野和飛躍的靈性思維掙脫重重枷鎖,在真理中獲得自由!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文化變遷與社會動盪讓我們的民族一再承受考驗。如今,我們面對現代化帶來的急速變革,深陷價值失衡與倫理混亂的困局。然而,若能以聖經為基礎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指引,我們可以從根本上轉變這一惡性循環,實現真正的民族復興。

聖經世界觀揭示,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宰,人類是按著祂的形象被造,承載著永恆的尊嚴與使命。這種視角為我們提供了生命的根本意義:活在與神的關係中,並以愛與正義管理受造界。這與現代中國常見的物質主義和功利思維形成鮮明對比。當我們擺脫「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進入「以神為中心」的視角時,我們開始明白生命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權力、金錢或地位,而在於與神同行並服務他人。

基於聖經的價值觀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超越文化與時間的道德標準。正如聖經強調「公平、公義與慈愛」(彌迦書6:8),這些價值觀能修補現代中國人際關係的破碎,從家庭到社會層面皆是如此。若我們能重新建立對真理與道德的共識,國人的信任危機將被化解,社會的基礎亦將更加穩固。

聖經人生觀則讓我們超越短視的當下選擇,帶來永恆的視角與希望。箴言29:18提醒我們,「沒有異象,民就放肆」,這點醒了無數迷失在個人欲望與社會壓力中的人。當中國人學會以永恆的眼光來規劃自己的生命,就能擺脫「內卷化」和「躺平」的文化現象,轉而成為對社會有建設性貢獻的群體。

逆向思維是從改變內心開始。若千萬中國人能在2025年擁抱聖經的「三觀」,我們將看到一場真正的靈性復興。從家庭關係的和好到社會道德的重建,再到國家治理的清廉,這樣的改變將是全面而深遠的。這是中國人命運的「轉胎換骨」,是逆向而行卻能帶來新生命的旅程。

願我們用屬靈的智慧與勇氣迎接這轉變的契機,將聖經的真理化為中華民族更新的力量,開啟一條屬於神國的中國道路。

屏幕截图_2025-01-02_172906.png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角聲佈道團立場或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