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
  0 條回復
  519 次閱讀
基本信息
詳細內容

作者:陳熾牧師

 

移民的心跡

週末我站在紐約法拉盛繁華的街心,人潮如泉湧擦身而過,觀望著摩肩碰撞, 步履不停的路客, 一股紛雜的思緒領我飄回了半個世紀前模糊的世界!

1976年,我踏上了美國這片陌生的土地,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故土的眷戀。那時的我,如同一棵被連根拔起的幼苗,不知自己能否在這片新土壤中扎根、成長。

初到美國的歲月裡,我只是一個默默無聲的觀察者。我看著美國人快節奏的生活,嘗試理解他們的幽默感,努力適應這裡的飲食文化。我的舌頭漸漸習慣了漢堡和薯條的味道,但內心深處始終渴望吃到一道家鄉菜。

之前在台灣大學讀本科的歲月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膚淺的認識,但在美國的研究所進修中,我才正式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身份。我發現,我既不完全屬於這裡,也不再完全屬於那裡。我是一個文化的混血兒,在東西方的思想碰撞中希望找到真正的出路,真正的認同和心靈的歸宿!。我刻意地想溶入西方文化,於是拼命聽搖滾,追星 Rolling Stone, Led Zeppelin, Deep Purple, Bruce Springsteen...很渴望與東方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語言表達,完全脫鉤!包括從小被灌輸的革命愛國、香港的殖民教育、台灣威權社會的種種文化遺害, 只渴望成為一個被主流社會接納的美國人。

漸漸地,我學會了在不同的文化中游刃有餘。我可以在下午與同事討論美國政治,晚上回家後與家人用廣東話聊天。我開始欣賞這種文化的雙重視角,它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真正的挑戰來自於職業生涯。當我成為移民局的官員時,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我既是移民,又是執行移民政策的人。每當我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時,我都能感受到內心的掙扎。我看到了無數與我有著相似經歷的人,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我明白,我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 “移民”的真正含義。 “移民” 不僅是遷徙到一個不同的地區和生活環境, 更重要的是否對這個社會、國家文化產生歸屬感,不再背負糾纏不清的文化包袱。

但我也深深意識到大部分華人移民, 特別是剛抵達的新移民,對“移民”身份的特殊意義, 只著重在法律身份的認知層面,為了立刻想解決生活問題,忙於找工,找房,找收入,把溶入主流社會這種深遠的概念拋諸腦後, 使得適應的意願和溶入難度越來越高!

WhatsApp_图像2024-10-06于13.36.54_284c4f7f_upscayl_3x_ultrasharp.jpg

華裔移民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Jane Hyun在她2005年的著作《打破竹籬障礙》中指出了普遍亞裔移民難以溶入主流社會的原因, 她稱之為 “竹籬障礙” 。

屏幕截图_2024-10-07_161608.png

這是一個類似於"玻璃天花板"的比喻,但特指亞裔在職場中面臨的情況。它指的是那些阻止許多亞裔移民達到更高領導職位的無形障礙, 儘管他們具備資格和成就。

竹籬障礙並非單一、簡單的障礙,而是多種因素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

  1. 文化差異:傳統亞洲價值觀如謙遜、尊重權威和群體和諧,可能與西方職場重視自信和自我推銷的規範相衝突。
  2. 刻板印象:對亞裔美國人安靜、被動,或技術熟練但不具備領導才能的持續刻板印象,可能阻礙他們的晉升。
  3. 代表性不足:高層領導職位中亞裔美國人的稀缺,可能導致有抱負的亞裔美國專業人士缺乏榜樣和導師。
  4. 無意識偏見:決策者可能存在影響招聘和晉升決定的無意識偏見。
  5. 溝通方式:亞洲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溝通方式差異,可能導致誤解或被認為缺乏領導能力。
  6. "模範少數族裔"迷思:將亞裔美國人視為普遍成功的少數族裔的觀念,可能掩蓋他們面臨的挑戰, 並導致在多元化和包容性努力中被忽視。
  7. 語言和口音歧視:即使對英語流利的人來說,口音或語言模式有時也可能成為歧視的基礎。
  8. 文化期望:來自亞裔美國社區內部追求某些職業道路或以某種方式行事的壓力,可能限制個人選擇。
  9. 被視為外國人:持續將亞裔美國人視為永久外國人的觀念,可能影響他們在職場中的看法。
  10. 缺乏社交機會:亞裔美國人可能較少接觸到在職業發展中常常起關鍵作用的非正式社交網絡。

“竹籬障礙” 確實部分是一種情感和文化上的複雜現象, 因為它涉及內化的文化價值觀以及對外部觀念和障礙的反應。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 需要亞裔美國專業人士和更廣泛的企業文化共同意識到並採取行動, 才能有效解決。

幾代以來,中國移民來到美國尋求機會和更好的生活。然而,儘管他們在教育和職場上取得了成就,許多華裔移民仍感覺自己像是永遠的外來者,難以完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這種"竹籬障礙"有著複雜的歷史、社會和心理根源。

可以聯想到, 連有高學歷,在主流社會職場中的移民精英尚且感到疏離,難以溶入並被接納,更何況是語言不通,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跟美國文化南轅北轍的新移民, 特別是草根階層,「出頭天」乃僅限於在經濟,生活條件脫穎而出,得享舒適,物質優厚的生活, 但從大環境: 政治、文化、文娛各層面來衡量, 他們的所謂的「美國夢」更加是遙不可及, 勉強是一種浪漫的憧憬!

排斥的歷史根源

今天華裔移民面臨的挑戰部分源於美國長期針對中國和其他亞洲移民的歧視政策。1882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中國勞工入境,並阻止中國移民成為歸化公民。這是美國第一個基於種族和國籍限制移民的法律。

The_Chinese_Must_Go_-_Magic_Washer_-_1886_anti-Chinese_US_cartoon.jpg

《排華法案》持續數十年的種族主義、限制性移民政策開創了先例。它強化了中國人永遠是外國人、永遠無法真正成為美國人的觀念。

雖然該法律在1943年被廢除,但其遺留影響繼續塑造人們對中國移民的看法。隨後的政策,如1924年的《移民法》,嚴格限制了來自亞洲的移民。直到1965年,基於國籍的配額制度才被廢除,再次為大規模中國移民打開了大門。

這段排斥和邊緣化的歷史造就了華裔美國人孤立和難以同化的持久刻板印象。即使在今天,許多中國移民表示,無論他們在這個國家生活了多長時間,仍然感覺自己像是局外人, 儘管他們在這裡出生和長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學家周敏指出,這種局外人身份可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果社會不斷將你視為外國人,你可能會開始內化這種身份,並感到較少完全同化的動力。”

文化價值觀的衝突

除了歷史因素外,某些傳統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可能阻礙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存在一些根本差異,可能會造成摩擦。中國文化強調和諧、尊重權威,以及將群體置於個人之前。美國文化更注重個人主義、質疑權威,以及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這些對比鮮明的價值觀可能在職場中表現出來,華裔美國人可能被視為過於恭順或缺乏領導才能。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亞裔美國白領專業人士是最不可能被提拔到管理層的種族群體。這種定性或偏見造成錯覺: 認為中國工人擅長技術技能,但不是 “領導材料” 。美國企業文化中與領導力相關的特質--自信、自我推銷--常常與傳統的中國謙遜和內斂價值觀相悖。

中國文化中對學業成就的重視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華裔美國學生在學業上表現出色,但他們可能在大學錄取和就業市場所看重的軟技能和課外活動方面落後。

挺多學者認為中國學生從小就受到很大壓力, 父母大部份只專注於成績和考試分數。但美國大學和雇主也希望看到領導力、創造力和全面發展。這可能使中國申請人處於不利地位。

語言和溝通方式的差異也構成另一個障礙。即使對那些英語流利的人來說,中國人重視的間接溝通方式在重視直接表達的美國環境中可能被誤解為迴避或不誠實。

驕傲與自卑情結

中國歷史的心理遺產也塑造了中國移民如何與美國社會相處。幾個世紀的中華文明,緊接著在西方列強手中經歷的 “百年恥辱”,在中國人的民族心理中既植入了驕傲,也植入了不安全感。

文化心理學家大衛·葉解釋說: “中國移民的心態中存在這種二元性。一方面,對中國古老的文明和最近作為全球大國的崛起感到極度自豪。但另一方面,由於鴉片戰爭等歷史事件,對西方仍存在揮之不去的自卑和怨恨情緒。”

這種驕傲與不安全感的複雜心理可能表現為過度競爭、對中國批評的防禦性反應,或不願完全接受美國身份和價值觀。

葉說: “一些中國移民有這樣的心態,認為他們需要證明自己,表明中國人和美國人一樣優秀或更優秀。這可能造成一種對抗而非合作的社會融入方式。”

近幾十年來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迅速崛起進一步使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更複雜化。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加劇了對中國移民的懷疑,並重新激起了 “永久外國人”的刻板印象。華裔移民越來越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移民的忠誠度受到雙方質疑。這造成了在身份認同之間做出選擇的壓力。

自給自足的安全區 Ethnic Enclave

另一個阻礙同化的因素是許多美國城市中自給自足的中國族裔安全區的存在。雖然這些社區為新移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網絡,但它們也可能減緩融入主流社會的進程。

唐人街和其他族裔安全區允許移民幾乎完全用中文生活--在社區內工作、購物、社交。這減少了與更廣泛社會互動的動力和機會。這些社區為許多移民提供了兩全其美的選擇。美國的經濟機會和中國的文化舒適感。但它可能創造出一種與主流社會分離的平行社會。

雖然安全區為移民提供了抵禦歧視和文化衝擊的緩衝,但它也可能強化文化隔離。在這些社區長大的孩子可能較少接觸主流美國文化,也較少機會發展跨文化關係。

離散族群vs族裔聚居-文化情意結

美國華人移民的經歷是一幅複雜的織錦,交織著希望、掙扎和文化二元性的線條。許多華人移民在追求美國更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大挑戰。這些挑戰深深植根於離散族群 Diaspora的概念和族裔聚居區 Ethnic Enclave兩種文化意識中互相糾纏,這兩者既促進又阻礙了他們融入主流美國社會。

華人移民,如同許多離散社區一樣,與祖國保持著強烈的情感聯繫。這種連結雖然提供了慰藉和文化延續性,但也可能造成在兩個世界之間備感煎熬的感覺。很多走線客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機會之地",卻面臨嚴重的精神健康和經濟困境,這凸顯了許多移民所遇到的殘酷現實。

華人移民所經歷的文化複雜性因為意識到自己在美國社會中的"異類"身份而變得更加吊詭。許多人面臨語言障礙、經濟困難和法律身份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加深了疏離感。這種既不完全屬於新家園也不完全屬於原籍國的感覺,造成了一種獨特的離散族群心態,凸顯出在文化認同的困局中找不到明確的出路。

離散社區的跨國性質意味著華人移民通常仍然深切關注中國的發展, 這種與祖國持續的聯繫雖然豐富了生活,但也可能阻礙他們全面參與美國的社會和政治系統。

華人移民在融入主流美國社會時所面臨的困難源於文化、情感和複雜因素的相互作用。離散族群Diaspora 或 “寄居者情意結” 的經歷表現為既屬於又不屬於的雙重感覺,形成了一系列內心獨特的撕裂狀態。雖然族裔聚居區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也可能減緩融合的進程。然而,通過社區支持、信仰和逐步的文化適應,許多華人移民正在找到應對這些複雜性的方法,塑造新的身份認同,既尊重他們的傳統,又擁抱他們在美國的現在和未來。

模範少數族裔的迷思

矛盾的是,許多中國移民在教育和某些職業上的成功為更全面融入創造了自己的障礙。 “模範少數族裔” 的刻板印象將亞裔美國人描繪成因為他們強烈的工作道德和家庭價值觀而取得一致成功。模範少數族裔迷思忽視了亞裔美國社區內部的多樣性和許多人面臨的非常真實的挑戰。它造成了一種華裔移民没有面臨真正歧視或不需要支持的錯誤認知。

這個迷思掩蓋了華裔美國人口內部的社會經濟差異,特別是工人階級移民面臨的困境。它還可能引發其他少數族裔的怨恨,強化華裔移民是永久外國人的誤解。

這個迷思還給華裔移民帶來了巨大壓力,要求他們達到不可能的成功標準。心理健康專家警告說,這種壓力導致焦慮和抑鬱症的高發率,特別是在年輕的華裔移民社區群體中。

展望未來

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增長和美國日益多元化,中國移民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可能會繼續演變。在多元文化的美國長大的年輕華裔美國人可能會塑造新型的雙文化身份。

未來幾代人可能在文化認同上更加靈活,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華裔移民需要與其他群體建立聯盟,以對抗系統性不平等。

隨著美中關係仍然緊張,華裔移民社區在扮演文化橋樑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歸根結底,中國移民的融入仍然是一個複雜、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受外部社會因素的影響,也受內部社區動態的塑造。雖然許多人仍然保持樂觀,但如果國際政治局勢一旦發生巨變,特別中美關係惡化,甚至引發戰爭,在美定居的華人移民, 我們的生命安危將會成為一個極大的隱憂!

個人反思:

屈指一算,我定居美國快到半世紀, 承認自己已經認同,也溶入了美國文化, 但我更嚮往的是一個永恆的家鄉, 一個超越國界、人種、文化、思想、世界價值的不朽國度! 因為短短幾十年的散居、僑居、寄居Diaspora的生活狀態,很快就會消失。帝國的興衰,朝代的更迭,世界的動亂, 我們暫時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瞬間也會消逝。今時我們渴求在美國居留,為身分認同而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 終日為此勞苦愁煩,心靈疲憊,深受梱鎖, 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過眼雲煙的假象。 當看見這遍曾經受上帝極大祝福的美土,備受罪惡所蹂躪,污染和摧殘的光景時,我們所付出一切沉重的代價就變得毫無意義和價值!

以弗所書 2:19 “這樣,你們不再做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

腓立比書 3:20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

啟示錄 11:15 “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做王,直到永永遠遠。”

祈願基督徒不再受美國破爛不堪的價值觀所矇蔽,在末世中要務必站立得穩,因為我們的指望不屬乎地上的國度,不要為五斗米折腰,更不要為享受放縱的自由和短暫的罪中之樂而失去更尊貴的天國子民,永恆的位份。因此, 基督徒要切切禱告求主幫助我們掙脫移民的情意結,因為美國離開上帝就不再偉大! 因著違背上帝的旨意,國家也會漸漸失去祝福,人心開始慌亂,社會不安, 內戰隨時爆發, 事實擺在眼前,有屬靈透視力的信徒一眼看穿,一點都沒有危言聳聽。所以,基督徒必須更積極地行使天國公民的權柄,帶領散居全球的僑民進入基督的國度, 把寶貴的光陰,趁著白晝, 投注在天國大業的事工上, 搶救仍想做美國移民噩夢的僑居者,走線者,飄流者... 承擔起僑民宣教Diaspora Missions 的天職!

“美国华侨华人研究:历史、现状与前瞻”-令狐萍

屏幕截图_2024-10-07_15502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