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的心聲 澳洲 2025年4月

最近有親戚移民英國,大家在傾談間都提到新移民要面對的問題和心態的轉變。這個親戚的家庭,丈夫名叫亞輝,太太名叫亞玲,夫婦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他們邀請我分享移民的心得。我笑着說:「每個人移民都有自己的夢想和期望,所以很難一概而論。有人為了兒女,有人為了生活的保障,有人為了家庭團聚等。」人要離鄉別井,從頭開始,需要好大勇氣,才能踏出這一步。我對他倆說:「我曾問自己何處是吾家?香港是我的故鄉,但澳洲是我家,我是一個澳洲籍的香港人。」

移民選擇無對錯

我對亞輝和亞玲說:「移民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和適應的。有人下定決心,破釜沉舟,不會回頭看。有人到埠後,因為找不着工作或者對生活不習慣,入了澳洲籍之後,便回流香港。這兩種做法都沒有對與錯,全是個人和家庭的選擇。」

我以自己一家人為例。我是做先頭部隊,來到澳洲找工作,尋找合適的地方住,待托運的貨櫃從香港來到,安頓好了一切,太太和未到一歲的女兒才從香港過來。

夫婦齊心同進退

照我所知,大多數的成人移民都是30至50多歲。他們下有兒女,上有逐漸年長的父母。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父母身體健康,可以照顧自己,我為着下一代的將來,會「離開父母」,與妻子兩人一起建立家庭。夫妻兩人不是人各一方(互作太空人,飛來飛去),而是甘苦與共,共同進退。

一般而言,找到合適的工作對男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他們是很有錢的人家。我的想法比較傳統,男主外,女主內。丈夫要努力工作,賺錢供養在澳洲的家庭,並且在財政上支持香港的父母。有了穩定的工作,丈夫可以向銀行貸款買房買車。太太如果可以的話,盡可能在家相夫教兒女,打理好家庭。澳洲(或者英國)地大物博,出行都要開車。所以夫婦兩人要學好英文,學好駕駛,考到車牌,可以獨立出入。

「向前看」適應新環境

來到新的國家生活,我們做移民的要學習「向前看」。我移民初期,常回想香港的生活,常用澳幣計算在香港要多少錢,香港怎樣好,澳洲生活怎麼落後。這些想法雖可理解,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個地步,心中的苦澀會令我們感到後悔。「向前看」是要我們發掘澳洲(或英國)的文化特色、價值觀、生活和樂趣。

我嘗試舉些例子。澳洲的天氣比較溫和,文化比較悠閒隨和(Laid-back),反映了一種輕鬆且非嚴肅(Informal)的生活方式。這種態度根植於澳洲的歷史、氣候以及平等主義(有人說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澳洲人重幽默、隨意的互動以及簡單的日常生活,這從他們常使用「沒問題(No Worries)」和「你好(G'day)」這樣的短語來表達友善和輕鬆,可見一斑。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赤腳草地滾球」的傳統,我們同事常聚在一起,玩草地滾球,通常伴隨着飲料和充滿幽默感的玩笑。即使在專業場合中,階級觀念也被淡化,上級通常以名字直呼,每個人都被平等對待。一到週末,大家都會去海灘嬉水,去公園打板球,到郊外風馳電掣,到海邊逛逛走走。這些我們可以學習欣賞和投入。

買房還是租房?

亞輝和亞玲問我:「我們是否需要儘快買房子,或是先租地方住?」我提議他們慢慢來。雖然工作和學校的選擇可以改變,但是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學校給兒女上學,那麼決定住的地區就容易得多。另外,交通運輸亦是一個要考慮的重點。例如阿輝上班是否要開車?或者他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我認為衡量時間重於金錢,如果自己開車,可以省回等候和乘搭公共車輛的時間。那麼我便可以有多些時間照顧家庭的需要。

現今的樓價無論在英國或者澳洲,都在激升。所以要看看每個家庭的財政狀況。如果有首期,而銀行亦可以借給你充足的貸款,當然能夠買到自己的住所是最理想的,如果未能,暫時租住房子,可以給你們多些彈性。

健康的家庭與社交

我鼓勵阿輝和阿玲參加英國「家庭更新協會」三日兩夜的恩愛夫婦營。我和太太在澳洲參加了這個營會,我們的夫婦關係藉着神的祝福有極大的改變。有人說,丈夫可以給兒女最好的禮物是爸爸愛媽媽。而夫妻恩愛是維繫一個家庭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於移民家庭來說,健康的家庭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我鼓勵阿輝和阿玲共同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統。在英國,他們沒有親戚朋友,他們可以考慮參加附近的教會。阿輝和亞玲在香港已經有參與基督教的教會,所以會比較容易適應。在教會中,牧師和弟兄姊妹都會熱情歡迎他們。如果找到其他家庭有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一家人可以更加投入。另外,我亦鼓勵他們在兒子的小學,藉着兒子同學的關係,認識一些談得投契的父母,建立友誼,並且參與學校活動等,增進認識和友情。

保持自身文化傳承

雖然我前面提到新移民要「向前看」,但我鼓勵阿輝和阿玲仍要保留香港的文化和一些寶貴的傳統。例如香港的廣東話,我鼓勵他們在家要儘量講廣東話。在週末,如果有機會可以和兒子到中文學校學習寫繁體字和講廣東話。另外,一些傳統節日如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等,一家人可以一起慶祝。吃團年飯,派發利是(紅包),互相祝賀。到了端午節,一家人一起學習包糭子,這都是一些傳統的寶貴傳承。中秋節時,大家可以一起賞月,玩燈籠,吃月餅,分享中秋節的傳說。

我們一家人以前常常看一些講廣東話的卡通片或者動畫電影。我們的兒女習慣了聽廣東話並欣賞廣東話的神髓。我們不會擔心他們學不好英文,因為他們一開學便會滿口英文。我反而擔心他們開學後忘記了廣東話。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我們的兒女和香港祖父母的關係。如果可能,可以每隔幾年帶他們回香港,和祖父祖母建立好的關係,帶他們遊覽香港,把我們兒時的記憶和他們分享。因為香港是他們的根。

養育兒女品格為重

在外國養育從香港移民去的第二代,我會看重兒女的品格,遠遠超過他們有多聰明或者有多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我祈禱他們能夠投入教會,學習《聖經》的教導,相信耶穌作他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因為這是帶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有一首我喜歡的詩歌,名叫「因着信」。當中有以下的歌詞:

「憑信,得着你應許,一生有蒙福的確據,

憑信,深深知道在世上只是客旅,有天一定能回家去。」

我有永恆的家

我對亞輝和亞玲說:「我曾經問自己何處是吾家。我相信家是愛的所在,在香港、英國或澳洲。我看每天的移民生活都是神賜我的恩典,我只是一位客旅。但我知道有朝一日,耶穌會再回來接我回天家,那裡才是我永恆的家。」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愛的傳遞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