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三月天 澳洲 2025年4月

那天是三月的第三個禮拜三。初秋的悉尼,艷陽高照。康妮和貝蒂跟我約好,一起去探訪莎拉,其實她們認識莎拉沒多久。

探訪受傷姊妹

差不多一個月前,她們一起參加出遊群組的活動,去南部海岸看沙灘,那是莎拉第一次和她們出遊。沒想到,莎拉剛走出集合地點的火車站,卻摔了一跤,膝蓋受了損傷。因為是在平地上摔倒的,估計沒什麼大礙,大夥就照常出發。回來後做了檢查,結果發現有骨裂。醫生叫她戴上護膝,直到完全恢復。

其實康妮在前兩個禮拜,已經和德比姊妹來看過莎拉,所以這次再來,就可以給我們作嚮導。進入莎拉住的小區,康妮坐在副駕駛座上,給我指路。德比姊妹也是我們這個出遊群組的老成員,她的愛心也是眾人公認的。但她昨天飛去海外旅行了,否則她一定也會和我們一起來。莎拉住在河畔公寓的二樓,客廳和陽台都向陽,光線很好。這段日子,莎拉的生活都不是很方便,於是我們坐下和莎拉寒暄了幾句,康妮就起身到廚房,把該洗的洗了,貝蒂把攜帶的小吃擺上桌,我也趁機給客廳吸了塵。

之後我們喝茶聊天,貝蒂和莎拉分享她如何從不認識上帝,到今天能夠用畫筆來參與服事(貝蒂的的生命見證《畫出彩虹》刊登於《號角月報》2024年10月,她從2013年9月至今,為《號角》每期畫一幅《圖畫聖經故事》)。莎拉也分享了她怎樣走進教會,在哪裡受洗的個人經歷。大家各自數算恩典,心裡都很喜樂。

這期《號角》有篇晗之寫的《向內行動》文章,文中提到:「『向外行動』,更容易被人看見;『向內行動』在很多時候,只能被神看見。」

晗之認爲:在遵行神旨意的過程中,去參與教會的事工、去服事人群這些行動似乎是相對容易的事情,而與這種「向外行動」相對的「向內行動」則比較困難,如改變自己的性情、軟弱和罪性。

我想晗之並非否定「向外行動」的意義,她主要是要表達「向內行動」要比「向外行動」更加困難一些。當耶穌教導眾人:「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馬太福音》六章25節下)祂並非否認飲食的重要,否則祂不會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六章11節)放在主禱文中。祂是要告訴我們,生命和飲食,哪一樣才更加重要,更值得我們去追求。

「向內行動」注重內在生命的更新和裝備,而「向外行動」則體現於教會的服事、對弟兄姊妹的關懷,以及在社區裡的服務和見證等等。換句話說,「向內行動」關乎生命的實質,因此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詩篇》一篇2至3節說:「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向內行動」,就是讓自己的生命與神連結,從神的話語得滋潤,因而能夠枝繁葉茂,多結果子。

或者可以說,如果沒有「向內行動」的深厚根基,也就沒有「向外行動」的真實動力。然而,當「向外行動」互相效力,也能激發生命的更新。因為其中有聖靈的工作,愛的力量就得以彰顯。

就像我們去探訪莎拉一樣,雖然是「向外行動」,但是因着這個行動,讓莎拉看見神的愛。並且我們每個人,從彼此的分享中,同受屬靈的激勵,明顯也有「向內行動」的果效了。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愛的傳遞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