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近來流行描述東亞小孩的內耗九件套:束縛天性,壓制情緒,無視需求,討好人格,苦難教育,不停攀比,功利思維,放鬆羞恥,延遲幸福。以上九項,每項如有千斤之重,壓得小孩透不過氣。
不停攀比
先談談不停攀比,這可是所有老掉牙的家庭對白:「你看看隔壁的誰誰誰都已經做到什麼什麼了,你還是這個樣子。」那個誰誰誰可以是你的鄰居,也可以是你的同學,更可以是你的兄弟姊妹,至於做到的「什麼什麼」,既可以是才藝,如考得八級鋼琴;也可以是體育,例如得了地區比賽冠軍,更可以是成績。澳洲ABC新聞就曾訪問一位HSC公開試取得99.90分的韓裔狀元,他的哥哥當年在同一考試得99.75時,母親就在這弟弟耳根細聲說:「兒子啊,你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參:Jisoo Lee, "Korean-Australians Turn to Out-of-School Tutoring Services to Get Ahead," ABC News, August 17, 2024, 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8-17/korean-australians-out-of-school-tutoring-services/104165148.)
九件套中的攀比可不只是「攀比」,而是「不停攀比」,這「不停」二字真是可圈可點。在傳統的華人文化中,出生時比誰塊頭大,幼兒比誰長得快,入學比哪個進了名校,成長比成績、比才藝、比奬項,進了大學又比哪個拿奬學金拿得多,哪人讀博最先最快,走商界的當然是比收入比名氣,老人輩還要念念不忘比誰的子女先結婚,誰先抱個孫子誰才是贏家。
攀比的害處
攀比有什麼害處?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87%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7%存在重度焦慮。彭凱平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社會競爭加劇:競爭壓力變大,父母將自身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二,社會攀比加劇:網絡發達使人們更容易受到網上「成功人士」宣傳的影響。三,社會感染:人作為群居動物,容易受別人影響。四,社會表達:心理學所謂的「負面信息加工優勢」,說穿了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參:趙芳迪,《彭凱平:焦處的年代 家長該如何成就孩子的一生?》中國網心理中國,2023年11月22日,http://psy.china.com.cn/2023-11/22/content_42602518.htm。)
不攀比 不焦慮
基督徒有辦法免疫於不停攀比以及攀比所生的焦慮嗎?若我們的一生,乃至我們子女的一生,都以討神喜悅為目標,那麼思想神所愛的眾僕人使女會不會給我們一些安慰?摩西從王子變成米甸的牧羊人,大概不是望子成龍的預設人生軌道;出生祭司之家的以西結,終其一生都沒有在聖殿獻過一次祭,也不是子承父業的樣版人生。新約深受喪子之痛的馬利亞,仍然堅持留在門徒群體中,似乎也沒有阻止另一位兒子雅各在基督徒群體中作領導;被囚在拔摩的約翰,也沒有可能過名成利就、風光顯赫的生活。然而,這些使女和僕人,在救恩歷史中仍然是我們的榜樣,仍然是蒙神所愛、為神所用的好僕人,這不應該是我們的安慰和鼓勵嗎?
尋求上帝的旨意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有自己的速度和軌蹟,假如我們相信神在人身上有獨特而美好的旨意,大概就不必孜孜攀比那世人所羨的人生階段。英國著名基督教作家魯益師(C.S. Lewis) 30多歲才信主,卻是上世紀舉足輕重的基督教作家;挪威自由信義會差派的尤漢森牧師(Johan Tidemann Johansen, 1898-1986),30歲時到陝西安康,宣教20年,後來又往台灣宣教15年至退休。(魏外揚,《兩代同行的宣教士:孟家班、柯家班、陸家班、尤家班》,宇宙光全人關懷,2023年11月22日,https://www.cosmiccare.org/News/Detail/2f2ffb19-45fd-4922-8edd-0783b012071d)
我們作為基督徒,可以專心尋求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我們不用與別人攀比,不用追趕別人定下的時間表,單單仰望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心意,這份在主裡的自由和安穩,又豈是世界可以理解的呢?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