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死亡與安樂死 澳洲 2025年02月

懷亞特(John Wyatt)醫生《Dying Well(暫譯為《善終》)》為面對死亡提供一個開闊的視角。

隨着中國第一位赴瑞士實施安樂死的網紅沙白事件的廣泛討論,「安樂死」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社會熱議。有人主張,個人有選擇死亡方式的自由,安樂死為病人提供了體面與尊嚴。然而,沙白本人曾表示:「如果有其他方式,我也不想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人生。」在尊重她選擇的同時,我深感基督徒醫生約翰·懷亞特(John Wyatt)所著的《Dying Well(暫譯為《善終》)》一書,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開闊的視角:即便不選擇安樂死,人依然可以安然逝去,且擁有更深的靈性盼望。

死亡:醫療化還是靈性化?

在《善終》一書中,懷亞特醫生提出了一個核心論點:死亡不應被醫療化,而應被視為一種靈性事件。他認為,人是「有靈的活人」,死亡本質上關乎靈魂與上帝的關係,而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問題。雖然反對安樂死,懷亞特並未簡單否定痛苦的存在,而是通過「善終」的可能性,展示如何在死亡中經歷成長、力量和祝福。他借用中世紀「死亡的藝術(Ars Moriendi)」的概念,探討「善終」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懷亞特指出,在現代社會,許多人過度依賴醫療技術,希望通過手術或藥物擺脫死亡的威脅。然而,自殺與安樂死往往源於絕望,而非信仰與盼望。他強調,死亡可以因上帝的恩典被救贖,並成為信徒靈𥚃成長的契機。善終意味着人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與上帝及親友和好,將一切交托主的主權。

基督徒的善終典範

懷亞特通過《聖經》人物和基督教信仰,為基督徒善終提供了深刻的指導。他特別提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掙扎與禱告,將耶穌作為善終的典範。例如,耶穌在十字架上展現的饒恕態度,強調了與他人和解的重要性;同時,耶穌邀請親密的門徒與他同在,說明死亡並非孤獨的旅程,而是一段可以與親人分享的時刻。此外,懷亞特還引用了《哥林多前書》十五章的經文,表達對復活的盼望。基督徒相信,復活的身體是上帝應許的新天新地的一部分,反映了復活的意義遠超現世的結局。

面對死亡的試探與應對

懷亞特坦言,臨近死亡時,人往往面臨各種試探,例如懷疑、絕望、否認死亡,以及過度依賴自我。他分別提出了對應的屬靈回應:用信心回應懷疑,用盼望克服絕望,用接受取代否認,並在需要時依賴他人。這些回應不僅幫助基督徒自己,也能成為牧養他人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澳大利亞,一些年長的基督徒因失去駕駛能力而選擇不再去教會,害怕成為他人的負擔。對此,懷亞特引用《加拉太書》六章2節「重擔互相擔當」的教導,鼓勵教會團契中的互助精神。他提醒讀者,死亡是「最後的敵人」,需要信徒以勇氣與毅力抗爭,但這一抗爭最終建立在對上帝掌權的信靠之上。

牧養關懷與臨終支持

書中還為牧養關懷提供了實際指導,包括如何幫助因死亡恐懼而掙扎的信徒,以及與安樂死觀念衝突時的應對之道。懷亞特認為:坦誠表達懷疑並不可怕,他引用朋霍費爾(亦稱潘霍華)和C.S.劉易斯的例子,讓讀者理解,連偉大的信徒也曾經歷對信仰的質疑。這種誠實的態度鼓勵基督徒直面死亡,找到屬靈上的安慰。

此外,他在附錄中提供了實用工具,如促進有效對話的問題清單,幫助確保身體、心理、關係和屬靈支持的全面性。他還提供了一些基督徒的禱告樣本,以幫助臨終者在痛苦中堅持禱告、依靠上帝。這些內容既是牧養工作的寶貴資源,也是信徒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屬靈支持。

基督徒對安樂死的回應

與安樂死相比,《善終》提出了更全面的替代方案,建立在《聖經》、神學與牧養關懷的基礎之上。懷亞特反對將死亡簡單化為醫療事件,強調生命結束時的靈性意義。他指出,自殺與安樂死在《聖經》中通常被視為絕望的行為,違背了對上帝的信靠,比如《聖經》人物掃羅、猶大。而善終則提供了一種充滿盼望的可能性,幫助信徒在死亡中找到意義和力量。

結語

總而言之,《善終》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提供了一本全面探討死亡與安樂死的實用指南。作者以深刻的《聖經》教義、豐富的牧養實例和清晰的神學見解,幫助讀者理解如何以尊嚴與信心面對死亡。這本書不僅是基督徒臨終關懷的資源,也為社會對安樂死的討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正如懷亞特所言:「死亡並非最終結局,復活的盼望才是信徒的曙光。」我衷心推薦這本書,希望更多人能從中獲益,在面對死亡時擁有來自信仰的力量與安慰。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