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有句口頭禪「民以食為先,食飯大過半邊天」。可見飲食十分重要。所謂「食在廣州」是指粵菜的特色,不但色香味俱全,還要加上奪目的盤頭擺設,才稱得上是上品。單是想起來,就足以會使人食指大動。
五十年代的我正處於孩童時代。當時香港人生活非常艱困,工商業尚未發達,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能夠吃魚吃肉就算得上是富有人家了。一般普羅大眾都是以吃平淡的鹹魚青菜等過日的。通常要過年過節才有機會見到有一碟新鮮、生劏肥雞擺在桌上。換句話說,當時不管吃什麼,只要是有食物「填飽肚」就已經算是幸運了。
其後的廿多年,我見證到香港由小漁港漸漸轉型成為繁榮商港的奇蹟──工廠林立,人民生活日漸富裕。鹹魚青菜這條舊慣例,再沒有多少人去遵守,新興的街市一間一間的在各處開業,「欲食海上鮮,不計腰頭錢」已不是一般主婦們逛街市時盤旋在腦海中的掛慮。到底要不要省錢呢?相反,她們所介意的是海上鮮前面,有沒有加上「游水」那兩個字,好去提高自己和家人的食用品質。
為什麼我要提起這些陳年往事?因為隨着人們的入息和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在飲食方面亦隨之而變成了多元化──喝洋酒,吃西餐,自然便成為了人們新生活的一部分。營養過剩的情況亦漸漸成為了普遍性問題。
隨着年齡增長,我對於自己的飲食,亦作出了一些基本性的調整。色香味不再是我所注重的了,相反,營養素才是我所追求的。世界上各國好吃的食物,我都會去試吃一下,但不會把它們全部都吞進自己肚子;只選擇那些有益、自己體內所缺的營養食品,這是自己新的飲食原則。近年來的通貨膨脹率高,百物騰貴,如果時常去吃自己身體不需要的東西,反而是一種浪費和負擔。
其實談到飲食,就離不開要談營養素。營養素是指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化學物質,在人體內能夠發揮各種功效,例如:宏量營養素──提供生存和身體運作時所必需用到的能量與物質,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微量營養素——支持身體內各組織的生長和新陳代謝,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他的營養素──水和食物纖維等保持身體健康的必需品。缺乏任何一樣營養素都會帶來一些對應性的疾病。如果想要身體健康,就必須營養均衡,不讓自己的身體缺少任何一種必需的營養素,能夠做到這一點,便可以成功地遠離很多疾病。
隨着營養學日漸流行,人們有機會學習更多有關營養方面的知識、知道如何去吃,才會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中醫有句話叫做「藥食同源」,意思是指藥物和食物同出一轍。例如身體發炎時,可以選擇服食抗生素,或者是試用一些食物,如薑黃、葱、蒜頭、藍莓、綠茶等食物去抗發炎,看看是否也會有所幫助。如此類推,我們漸漸會懂得運用一些食物來增進自己身體的健康。我常常鼓勵朋友們不要單為想吃而去吃,要為可以提升自己的健康而去吃,這是一個一石二鳥的做法。祝大家平安、健康、愉快!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