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父母,往往不善於用言語表達對子女的愛,還常說「打是疼,罵是愛」。似乎不打你駡你,不足以顯出父母對你的愛。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聽得最多的,是父母的責備、批評,正面一點的,頂多是拿一個別人家孩子的例子來鞭策、激勵你。記憶中,自己從來沒聽見父母說過「我愛你」,「我喜歡你」之類的話。好像把心中的愛意說出來是一件羞恥的事,必須婉轉地用其他言語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這叫含蓄。
這種含蓄的傳統,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當我們自己為人父母時,不知不覺中會應用在下一代身上。我發現自己對孩子也吝嗇於稱讚和鼓勵,生怕多一句鼓勵的話,會讓孩子驕傲起來,把孩子慣壞了。
信主以後,我了解到生命的主權在上帝手裡,兒女是上帝所賜、交托我們管理的產業,並非屬於我們自己。我開始將孩子作為一個客觀的個體來看待,加上在澳洲這個西方國家,日常生活中習慣把愛意用言語表達出來。漸漸地,我脫去了中國式的含蓄面紗,在兒女的身上開始實踐言語的鼓勵。
女兒中學階段,剛開始時學習成績平平。在與她溝通時,發現可能是因為哥哥非常優秀,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無論生活瑣事還是學習上都缺乏自信。於是我有意無意在生活中多加鼓勵她,對她任何一點小小的努力都表示認可、肯定。從學校老師那裡來的評語,凡有一點進步,一定欣喜地轉達給她,再次肯定她,對需要改進的地方點到為止地提一下,幫助她建立自信心。學習上從不對她提過高的要求,讓她感覺到在父母眼中她是好樣的,是值得稱許的孩子。
轉眼到了HSC預考(2022),適逢疫情肆虐之時,家中有三人感染,無奈之下,我陪同女兒臨時去附近的經濟型酒店反隔離。在那兩個星期中,女兒因有我的全天陪伴,又無其他干擾,放學後回到酒店,得以專心地在房間裡溫習功課。每晚臨睡前,她都會表示心裡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每次我都鼓勵她、肯定她,告訴她「你一定可以的」。同時,我也向上帝禱告,求神保守她有好的睡眠,第二天有清晰的頭腦來應對試題。教會的弟兄姊妹也為參加當年HSC考試的孩子們禱告。
結果,預考成績比她自己想象的要好,這使她對正式考試有了充足的信心。後來,女兒以較好的分數進入了理想的大學和專業學習。感謝上帝賜我智慧和愛的言語,使一個原本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短短幾年中快樂地成長起來,滿有自信地踏入她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愛的行動
《聖經》中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節上)原來愛不只是一種感覺,愛是非常具體的,除了言語,還需要有行動來印證。愛往往還包含着眼淚和犧牲。
以前在新西蘭,認得一對基督徒夫婦,他倆都有碩士學位,非常聰明、優秀,當時太太還在攻讀法律專業。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們育有一個自閉症的兒子小明(化名)。小明年已九歲,智商卻停留在三歲左右。每次家庭聚會,他都會在大人們的座位中間走來走去,發出奇怪的笑聲。大家因為了解他們的情況,就都包容他,從不言語。小明特別喜歡我的公公婆婆,因為他們對他像正常的孩子,逗他玩。小明常常會粘着我公公,我公公總是百般耐心地陪他說笑,盡力使他感到愉快。我想小明幼小的心靈,一定是感受到我公公對他無私的愛,才會這樣。
這對夫婦,若不是靠着基督信仰,他們很難接受並面對這樣嚴酷的現實,平靜的表面背後不知隱藏了多少淚水和嘆息。我們搬來悉尼的頭幾年,公公婆婆還住在新西蘭。這對夫婦忙裡偷閒,除了帶領小組,還常常去看望兩老,照應他們。後來,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禱告,賜給他們一個健康的女兒,解除了他們對小明後半生無家人照顧的擔憂。
《約翰一書》三章18節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其實,《聖經》中有最偉大的愛的故事,就是主耶穌為擔當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讀者朋友,您願意來了解《聖經》,認識耶穌,學習愛的功課嗎?因為祂才是愛的源頭。來自上帝的愛,是我們一生都學不完的功課。
筱玉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