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私心在我幼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時候,家人常告誡說,要提防某某鄰居。比如樓上的老王,閒來無事就站在我家門口不遠處,觀察我們的日常活動。因為我們左右上下共九戶人家水電費是分攤的。老王暗暗計算哪家人用得多,哪家人用得少,在每月分攤費用時,就蠻有把握地判斷說,各家該出多少。記得母親每每很不服氣,覺得老王辦事不公。以我一個小孩的觀察,也發現老王家的女兒,每天早晨在公用水龍頭洗臉,只聽見水嘩嘩地流,要將近十分鐘,老王這點從來沒跟他自己計較過。
上中學階段,有一次跟着大人去逛街,見一雙漂亮的粉色便鞋,煞是喜歡,雖排隊購買的人很多,我卻有無比的耐心也加入了那個行列。等着等着,眼看還有兩個人就輪到我了。這時有一位中年男子,走到跟前,神情焦急又懇切,請求我幫他帶買一雙。那時,我還在不懂如何拒絕別人的年紀。看他心急的樣子,就爽快地答應他了。心想能幫到別人,是一件好事。
可是傍晚回到家,母親和哥哥鄭重地找我談話,告誡我這事不該幫,說我錯了。我不服氣,幫助別人,錯在哪兒?他們說,首先不該聽信陌生人的話;其次這樣助長別人插隊,對其他排隊的人不公平等等。當時我非常氣惱,覺得家人不理解我的善心。現在想來,那個陌生人的確是利用了我的單純善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從那以後,我對陌生人的戒心就加了一層。心裡有一個印象,善意是不能隨便給的。
中國人常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種戒備是出於對人的利己之心的擔憂,害怕自己受損害,為要保護自己。然而,這個世界上,利己之心是無處不在的,到處都有算計、有陷坑,不知不覺中,我内心的善意被層層包裹起來,感覺都成繭了。我小心翼翼地,盡可能少與人交往。
有段時間,我對所處的社會非常失望,好人沒有好報,善意常常被誤解或曲解,人善被人欺。我常常很困惑,到底怎樣做才對呢?是不是應該隨從周圍大多數人的觀點,衆人以為對的,就去那樣行呢?那時候即便做善事,也是懷着要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的心態,要顯出自己多麼善良、友好。這其實不也是一種私心嗎?
當我接觸到福音,了解到「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3節),感覺心裡的眼睛被擦亮了。「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三章16節)
我越來越喜歡去教會,聽牧者傳講上帝的話語,在教會中也感受到弟兄姐妹的愛。漸漸地,内心的繭被上帝的話語一層層剝開褪去,善意被重新激發,破繭而出。我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了,重新充滿了愛意,好像一個在戀愛中的人,看對方一切都很美好。這種新的眼光,並不是說我不知道人心的險惡,或者故意視而不見,而是更願意相信人有向善的一面,並對人的缺乏懷有憐憫之心。
雨果的《悲慘世界》中,主教米里哀在冉・阿讓偷走了他的銀器,被警察捉住時,主教竟聲稱銀器是自己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于被捕。冉・阿讓被主教的行為徹底感化,從此洗心革面,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來自上帝的愛,使人歸正。
信了耶穌基督以後,我無論何時何地,若心裡有什麼負擔、憂慮和懼怕,就可以向上帝禱告,相信祂造了我,祂必看顧我,必幫助我,我只要按上帝眼中看為對的去行,而不是別人看為對的。我心裡不再有負擔,一路輕省。用現在比較文青的說法,我終於做回原本的自己了。
對周圍的人,對同事,她們並沒有變,但我卻比從前常常能看見她們的缺乏,有的孤家寡人,有的是單親母親,有的膝下無兒無女,有的與家人關係緊張,總之,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懷着憐憫之心與人相處,言語就會柔和起來,關係自然就改善了。
有人說《聖經》是關於人的一本說明書。的確,當我們接受福音,讓上帝將我們從内心歸正,我們就會成為上帝造我們本該有的樣子,成為一個上帝眼中看為「對」的人,從心裡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與上帝和好,就會與自己和好,也與別人和好。
誠然,沒有人是完全的,我如今仍在學習做一個「對」的人。親愛的讀者朋友,您願意來學習做一個「對」的人嗎?
筱玉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