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天地: 夥伴情誼: 從澳紐軍團日講起 澳洲 2023年06月

1980年代後期我來布里斯本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布市人口不到現在的三分之一,除了市區因正在舉辦世博會比較熱鬧繁忙,一般住宅區人少而安靜。早上走在街上,碰到根本不認識的老澳,他們都會打招呼:「Gd’day mate!(早上好!)」老澳的口音把Mate唸成Mite。我也學會了以同樣方式回答。我有點奇怪,在上海,即使同一條弄堂裡認識的人,碰到也不會打招呼,何況不認識的人!

為何紀念ANZAC Day

第二年我親歷了澳紐軍團日(ANZAC Day),在市區有軍人包括老兵遊行,紀念活動天不亮就開始了。我看到市區有專門的紀念亭,裡面有點着火的祭壇。澳紐軍團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4月25日)澳紐聯軍在土耳其加里波利的登陸戰中失利,犧牲了8,708人,受傷近兩萬人(當時澳洲人口僅500萬)。我感到疑惑,失敗有什麼好紀念的?我不懂。

峇里恐襲

後來,我慢慢知道了為何澳人互稱Mate(夥伴)和澳洲為何紀念澳紐軍團日。2002年10月12日,峇里恐怖分子的爆炸襲擊,造成了舉世震驚的峇里慘案(共200多人遇害,其中有88名澳洲人)。隨後的一個星期天,我去教會做禮拜。當天是一位洋人女牧師講道,她的講道我一直記到現在!

不肯離開

她說到在峇里爆炸發生後,儘管澳洲政府立即向滯留在峇里的澳洲渡假者提供了疏散返澳的班機,好多澳洲人仍然情願在危險的峇里停留,因為他們有朋友仍然下落不明,他們不願在此時馬上離開。有個球隊,隊員中有人傷亡,還有人下落不明,其他隊員就是不肯離開,一定要弄清隊友的情況後再走。最後他們被動員離開了這個危險的地方。一回到祖國,面對來接機的親友,他們泣不成聲,責備自己沒盡心等到隊友有消息後再走。

ANZAC精神

牧師說:這就是澳洲文化的夥伴情誼(Mateship)。說着她拿起一本書,說這是一本暢銷書,講的是一次世界大戰中澳紐軍團參與的加里波利戰役的事,寫得十分感人。在這場戰役中澳軍處於劣勢,有數萬名將士傷亡,可是澳軍戰士打得非常頑強,為了不丟下傷亡的戰友,澳軍奮勇作戰,在不利情況下屢屢打退敵軍進攻,搶回死傷的戰友,有很多催人淚下的故事。這種決不丟下死傷弟兄自己逃命的精神就是夥伴情誼,就是ANZAC精神,它值得我們永誌不忘(Lest we forget)。

鄰居相幫

牧師又講到澳洲開發初期,面臨艱苦的條件和簡單的工具,早期開發者們必須團結一致,相互幫助才行,沒有人打小算盤考慮個人利益。相鄰的農場,哪家農場主生了病、摔斷了腿、老婆生孩子,鄰居都會去義務相幫。因為從長期說,大家有困難的機會是均等的,沒有誰吃虧誰沾光之分。

款待過路人

我想起來澳前友人送我一本英文版的亨利•勞森短篇小說集,其中很多故事就是描寫叢林漢(Bushmen)之間的夥伴情誼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天勞累下來,叢林漢們燒起篝火,在火上掛起鐵罐做皮里茶,同時烤起羊肉。這時如果有個聞到烤肉香的饑腸碌碌的過路人走過,無論他是誰,只要走上前去叫聲Mate,準能被留下來受到款待,加入燒烤大餐。

源自聖經

牧師繼續談到這種夥伴情誼其實來源於《聖經》。經上說:若是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主名聚會,主就會在他們中間。(參《馬太福音》十八章19-20節)於是就有了團契,有了教會,有了神的家,有了主內弟兄姊妹間的愛和相互幫助,亦有了以主愛為動力向他人傳福音及對他人的關心幫助。夥伴情誼可說是澳洲這個國家的基督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不求回報的幫助

我豁然開朗地懂得了為何在西方基督文化傳統為主的國家,雖提倡個人主義、個人奮鬥和獨立精神,卻又如此充滿人之間的愛。當你遇到困難時,總有陌生人隨時向你提供不求回報的幫助。估計很多華人都經歷過,汽車在路上拋錨,那些素不相識的澳洲人會停下車來,幫你解決困難。

相互合作

西方工作文化的一部分是所謂的大腦風暴(Brain Storming),即在有問題需解決時大家坐下來,把各人所想到的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不分是誰的,全部寫下來,不分是誰的,大家客觀地進行比較,分析優缺點,找到最佳方案。這跟我以前的文化很不一樣,問題出現大家進行辯論,都說自己的觀點正確,吵得不亦樂乎,最後雖有決議,不服的人仍不情願執行,要靠行政命令解決,或爭不出結果最後交領導決定。

在碩士課程中,我們遇到有需要思辨的問題時,老師會將同學分成三人一組的團隊(Panel),團隊間相互辯論,而不是一對一的辯論,團隊中隊員分工合作。這也是在培養夥伴情誼。

團隊精神

我因此明白了西方團隊精神的來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體育比賽出自西方,其中很多是團隊間的比賽,勝利靠彼此合作、支援和默契。再如音樂中多聲部混聲大合唱和交響樂,醫藥上具有多種分科又由各種檢查治療方法串連起來的綜合性醫院,工業上的由各車間分工合作生產各種零部件然後組裝起來成為複雜產品的大型工廠,均強調團隊合作,亦無不出自基督文化傳統的西方。

文化更新

毋庸諱言,中國文化雖然也宣傳和提倡集體主義,卻仍如不少中國人自己描述的那樣:一個人幹活像條龍,三個人一起幹活像條蟲;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中國的體育項目中,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在奧運會上均非常出色,但像足球、藍球這類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就差得多。還有人說中國人熱衷於窩裡反或窩裡鬥,前者指自己人出賣自己夥伴,後者指自相殘殺。還有對別人的成就生紅眼病、對別人的災難幸災樂禍、對落難的又落井下石,如此種種,使我們好多人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是一盤散沙。

更新中國文化,使我們民族變得真正強大,我們不但需要培育夥伴情誼,更要讓夥伴情誼背後的基督信仰,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洪丕柱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