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樂: 有福的母親 澳洲 2023年05月

我母親祖籍中山。她父母早年經歷戰亂,1930年代離開中國逃難到印尼居住。外公在印尼經營的士公司。我母親在印尼出生,排行第四。她唸書至高小畢業,但好景不常,印尼當地排華,外公帶同一家遷往澳門,入住東望洋新街,母親在南環花園附近學校讀書。

外公在澳門開了會行的士公司,又賣洋酒,母親常去做幫手。因為鄰近碼頭,有很多洋人和遊客來買酒,人們稱我母親為會行的士的四姑娘。當時母親正值花樣年華,後來經李錦記老闆娘介紹,認識了在伊利百貨公司工作的建飛哥,就是我的爸爸。1950年初爸媽結婚後,我們隨同祖母(我們稱嫲嫲)一起移居香港。

我的童年回憶

我在香港的童年時期,社會經歷了暴動,經濟低迷。我爸爸繼續在百貨公司工作,負責佈置飾櫃和設計手袋等。媽媽在北角亨利工廠當管工。爸媽供養一家,生活空間雖小,但一家人也活得其樂融融。

我們有一個溫暖的家,住在鰂魚涌濱海街600呎唐樓(沒有電梯的樓房)。那時香港政治不安。爸爸和媽媽都喜歡爬山,天未亮一家人出發前去鰂魚涌筆架山晨運。

母親30來歲已是工廠包裝部門的主管。因為母親上班的地方鄰近我就讀的小學,我放學後常會到工廠等母親下班。工廠上下的人都會稱呼她為「心姐」,我則是心姐的兒子。我小時候身體常出冷汗。母親聽工廠同事的建議,買了咖啡豆來煲水給我淋浴。我的印象很深刻,這是我第一次聞到咖啡的味道。

記得小學時到新娘潭旅行,母親為我買叉燒作旅行的午餐,在當時來說,可以算是很奢侈了。到了中學的時候,我在筲箕灣官立中學讀書。媽媽在柴灣上班,我們一起坐8號巴士上學上班,母親早上預備飯壺,她一個、我一個。

每逢暑假,我們會到工廠做暑期工。週末,媽媽會拿穿線的手工,例如不倒翁內的線釘,回家給我們兄弟姊妹做穿線,賺些零錢,大家都做得很快樂。我覺得我守規矩和按部就班的性格,都有母親的薰陶。如果我們頑皮不聽話,母親會體罰我們,絕不留情。我記得我們躲在廁所裡,她用晾衫竹在門底下嘗試掃打我們。

母親常帶我們坐船到澳門探望外公外婆。我們會在三姨媽家中住。我還記得三姨丈的家,是舊的唐樓,樓下是修理汽車車房,樓上家居。在澳門過新年放炮仗,燒煙花,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回港之前,母親都會買上螃蟹、豬油糕、杏仁餅、魚皮花生等帶回家。

母親的中文程度不錯,我記得如果我有不懂的中文字,常會找她幫忙。母親在工廠工作,習慣了講粗話罵人,所以我們小時候也習慣了聽粗口或被粗口罵。母親常談及自己做女孩的時候不需要她做家務,結婚後自己要做工,於是一家的飲食是由我嫲嫲(祖母)擔當。

母親的中年

我爸爸40多歲時和朋友合夥經營了好景手袋公司。可惜生意不太好,約摸49歲便退休了。母親繼續工作,供養家庭,直至享利工廠遷往中國。母親退休後,她和爸爸有機會週遊列國,去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還有歐洲和東南亞,享受人生。爸爸媽媽都喜歡逛百貨公司,喝咖啡,品嚐芝士蛋糕。

母親決志信主

2010年,我和太太的好朋友盧先生來探望我的父母,向他倆分享福音,父親和母親都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是罪人,願意相信主耶穌,作他倆的救主。

《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

母親的晚年

母親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她和爸爸得到大哥、大嫂、二姊和印尼姊姊的悉心照顧。感謝主,印尼女傭也是基督徒。二姊常和母親一起聽詩歌,玩砌圖、做手工、寫字,嘗試簡單的加減乘除來訓練頭腦。

我雖家住澳洲,每年都會盡可能回港探望母親。2022年,母親跌倒,盆骨骨折,至今行動都不太方便。母親今年96歲,記憶已大不如前,但母親在我心中的位置,從不改變。

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母親養育栽培我們四兄弟姊妺,奉獻了她的一生。感謝主!母親在晚年歸信基督,四代同堂,生活美滿,主實在恩待了母親,感恩不盡。

有為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