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長成離家,父母除恢復二人世界外,親子關係也需調整──以成人對成人的關係互動。
子女越是追求獨立自主,就越是要擺脫父母的掌控,但是很多家長卻會忐忑不安地想:是不是晚一點再讓他獨立比較好?於是時刻擔心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恐怕他們照顧不好自己,結果反令親子關係充滿衝突的張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吃過的苦不要再讓孩子嚐,但過度保護反而延遲他們的成長。既然沒人能陪子女一輩子,何不早些放手讓他們獨立?而研究也證實:不管孩子多大離開家,空巢對父母的影響都差不多;空巢症候群,也與孩子離巢後過得好不好沒有多大關係!
看來,放手是一種克服家長心病的勇氣。小說家和記者Joyce Maynard曾經寫到:「不只是孩子要成長,父母也要成長。我們多麼想看我們的孩子會如何生活,他們其實也在觀看我們如何生活。我不能只告訴我的孩子要有崇高的理想(reach for the sun),我所能做的是我要自己去行動。」
網路上流行一個說法:「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營養不良,叫做『媽媽覺得你吃不好』」……的確,受空巢期影響最大的通常是母親,從懷胎、哺乳,到撫育、教養,再到煮飯、洗衣,無一不是母親親力親為。付出的愈多,牽掛的自然也就愈多,而這種母子依附關係,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侵蝕孩子的人生。
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就在其專著《母親這種病》中描述:有的母親一直把子女當小孩般對待與照顧,依照自我意志支配,連孩子本人並沒有要求的事情都做過頭。伸手幫太多,就變成過度干涉。結果會怎麼樣呢?當然是錯失了孩子自立的良機,犧牲了他們的人生!
孩子離開家,他們的生活將充滿新鮮的經歷。如果他們的母親多讚賞他們,而不是總去看做得不如意的地方,該多好!所以,母親們,用「空巢」的時間,重新投入自己的生活,去探索、去實現一個新的夢想吧!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在其代表作《先知》中,這樣闡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藉你而送向前方。
射手看見了在無限的路徑上的標記,用祂的膂力彎曲了你,以使祂箭射得快而且遠。
愉快地屈服在祂的手中吧;因為正如祂愛那飛馳的箭,同樣祂也愛強固的弓。
……
可見,讓箭──兒女,飛得又快又遠的,不是弓──父母,而是射手──上帝。一如《聖經‧詩篇》告訴我們的:「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一二七篇3-4節)
朔方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