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發脾氣,責備未必有效;欣賞、肯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最好的做法
一位小學四年級女孩,成績很好,自我要求很高,很在意自己的表現。當她做功課或練習小提琴不順利時會大哭和尖叫,全家受罪,父母受不了而帶她來尋求輔導。
這女孩表面看來像坊間所謂「公主病」,是被父母及長輩寵壞,動輒發脾氣,以情緒來控制父母及家人就範。不過與女孩傾談後,發現她本質聰明但內心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與自信,怕失敗。她理想高,凡事想高人一等,想有最好的表現,但當面對考驗或挑戰,自信卻不夠,想逃避,但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畏縮感,往往夾在困難當中,進退兩難。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時,情緒就激動,對可以容忍她的人發作,因而在學校能控制情緒,在家就選擇性失控。
小女孩起初不想來輔導,但慢慢地發現我並沒有責備她,反而對她的愛好感興趣,欣賞她讀書的成績及津津有味地聽她談她的朋友、開心和不開心的瑣碎小事,當她抱怨每天被迫練琴時,我認同她的感受,需要每天重複練習曲子的確非常枯燥,並且當未熟練時,很易錯音,很有挫折感。但我對她的能力作出肯定,困難難不倒她,然後建議與她一起去找出比哭叫更好的方法來紓緩自己的情緒,像成熟的大人一樣。我教她用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及其他鬆弛情緒減壓的方法等,當她肯邁出正面的一小步時,我會給她肯定和表揚作為鼓勵。她的幼童式的哭鬧行為逐漸減少,最後完全停止了。
很多人認為孩子任性、壞脾氣、自以為是的行為表現,需要採取強硬嚴厲的手段處理,有些父母會與孩子鬥大聲、以怒還怒,或者威脅恫嚇(如果妳再尖叫,我就錄影下來,讓妳的老師同學都見到)……這樣的處理方法其實很糟糕,孩子動輒以發脾氣來面對自己的困擾,是負面的態度和做法,如果父母用以上的處理方式,其實也是用負面的態度和方法,離開了數學的領域,負負是不會得正的。在現實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上,假如大家都負面地想制衡對方,問題只會像滾雪球般越演越烈。此外,如果孩子因為恐懼害怕而停止不良行為,效果往往是短暫的,因為行為底下的真正因素未被打開和處理,治標不治本。並且孩子在父母身上所學到的高壓手段,日後亦會用在自己與父母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上。
孩子在成長路上,需要父母的管教和帶領,讓孩子的生命能夠去蕪存菁。不過,行為的改變往往是先從思想和情感着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最好的做法。親子關係,時間是重要的先決條件,然而今天的父母最缺乏的是時間。所以,堅持孩子優先,願意盡最大的努力把時間分配出來給孩子的是智慧型父母。孩子向父母打開心扉的日子,會循着成長的階段慢慢地縮減。
親子關係是孩子心靈重要的經歷,父母正是一筆一劃地以愛心和智慧來雕塑孩子的生命。父母需要耐心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找出合宜方法來帶領他們,讓孩子邁向正確健康成長的方向。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111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